臺島資訊

大陸人看臺灣:紀念林語堂 小潤餅鬧出大動靜

時間:2013-04-11 13:41   來源:福建日報

  今年,當春風又綠陽明山,韓老師一家欣然啟程,第七次上山去赴“春天的約會”,約會的主角不是爛漫山花或飛瀑流泉,而是閩南人和臺灣人都喜愛的一種食物——潤餅。

  “人世間如果有任何值得我們鄭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學問,而是吃。”看過《生活的藝術》的人都知道,能説出這麼驚世駭俗的話的只有一個人,那便是學貫中西的文學大師林語堂。

  出生漳州平和的林語堂特別愛吃富有閩南風味的潤餅,將它奉為家宴上的主食。林語堂愛女林太乙曾在她的書中感嘆:“在廈門的烹飪中,沒有什麼比薄餅好吃的了。”這裡所説的薄餅便是潤餅。在林語堂離世30多年後,位於臺北陽明山麓的林語堂故居每到春天仍要舉辦一次“潤餅文化節”,在紀念故人的同時,真的把“吃”弄得鄭重其事,使之成為“生活的藝術”。擅長舞文弄墨者把參加“潤餅節”視作趕赴“春天的約會”,以此實現與林語堂的隔空對話。

  今年適逢林語堂故居整修,“潤餅文化節”移到同處陽明山的北投文物館舉辦。正是春和景明的日子,山泉淙淙,鵲鳥鳴囀,櫻花悄悄隱藏在燦爛的杜鵑花叢後,和蒼翠的老榕、香樟一道簇擁著幽靜的日式庭院。身著古裝的男女樂師輕吹“尺八”,橫抱琵琶,腳踏金獅,低吟淺唱,源自盛唐的泉州南音悠然迴旋,輕輕纏綿于賓客的耳畔。音樂將止未止之際,剛剛採制的春茶被端上前來,一抹抹新綠自白瓷茶盞中氤氳出淡淡的清香。在這一派古雅的氛圍中,頂著高高廚師帽的名廚在食案上攤開薄薄的面餅皮,然後一一鋪上花生粉、滸苔、豆芽菜、高麗菜、香菜、豆絲幹、肉絲、蛋絲、蝦仁、香菇、鳊魚酥……再嫺熟地包裹,整個操作過程形如一場行為藝術,而那如藝術品般的潤餅,也讓人不忍下箸又神往不已。輕輕地咬一口,頓覺頰齒生香,回味悠長。將美食和文化一起下肚,那滋味能不美妙?

  舉辦“潤餅文化節”活動的平臺外便是滿目青山,縷縷山風鼓蕩著春意,吹送來植物沁人心脾的清芬。人們或憑欄眺遠,或席地對坐,啖美食、品新茗、賞古樂,就連輕聲低語也顯得意味深長。品嘗潤餅在此被賦予了優雅的儀式感,而精緻的品位是題中應有之義。

  以文化創意領軍,從平凡生活的各個情節中提煉藝術、開掘意義、發現商機、創造出經濟價值再反哺生活,在此過程中提升民眾的生活品質和文化素養,這一整套的整合運作在臺灣已操練得頗為嫺熟,“潤餅文化節”只是其中一例。

  説起來“潤餅”原不過是兩岸經年流傳的一道家常菜肴而已,然而借由藝術包裝變成了“文化節”,並由此衍生出“人間甘露茶文化暨林語堂茶書房美學特展”、“春日陶藝生活”、“春日南管生活”、“茶日式建築之美”、“潤餅的閩南身世與春日節氣生活”、 “芳春花事生活”、“舊北投春日老街行”、“臺菜的傳承與國際化”等一系列20多項活動,將美食、音樂、茶事、建築、旅遊等時尚風雅的元素全部囊括,吸引民眾紛至遝來。這當中,文學大師林語堂所崇尚的閒適生活態度是創意迸發的源頭,潤餅是銜接精神世界與世俗生活的載體,賞春慢活成了活動登臺的最佳理由,而旅行家、音樂家、美食家、建築師、茶藝師、作家、廚師……各行各業的民間精英共襄盛舉使活動的成功舉辦變為可能。(林娟 文/圖)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