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記者實地感受臺灣祭祖文化:音樂追思 環保殯葬

時間:2012-04-09 13:20   來源:新華網

  在保留和遵循傳統祭掃儀式的同時,伴隨著樹葬、海葬、追思音樂會等多元環保的殯葬和祭奠方式的出現,臺灣民眾的祭拜觀念也在悄悄發生變化。

  清明節前夕,“永恒生命——追思音樂會”在陽明山第一公墓舉行,來此祭奠親人的人們,紛紛駐足停留,在悠悠的樂聲中,懷念著親人的點點滴滴。

  同樣的音樂會也在富德公墓咏愛園舉行。人群中,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在家屬攙扶下顫巍巍地來到現場。老人已身患重病,他希望能在最後的時光裏,親身到咏愛園走一走,為自己選擇一處“落腳”的地方,並希望能有機會在音樂中感受即將逝去的生命的寶貴。

  最後,老人為自己選擇了環保的樹葬方式,他的骨灰將被灑在咏愛園的一處樹下,而他安眠處的小片綠地將由他的親人照顧。

  音樂會現場,老人在《送行者》音樂中,靜靜抹著眼淚。老人的子女説,若父親往生了,希望還能藉由每年的追思音樂會,緬懷父親過往種種。

  臺北市殯葬管理處處長吳坤宏説,追思音樂會將在以後每年的清明節舉行,不僅是滿足老人和親屬的願望,也是一種符合現代環保要求的新祭奠方式。“用簡約莊重的音樂會取代鋪張奢華的祭拜及焚燒金紙等傳統儀式,是時代的進步”。

  多元環保的殯葬方式已經越來越多地受到臺灣民眾的接受和認可。位於富德公墓園區內的富德生命紀念公園裏,就有專門的樹葬園區,將往生者骨灰裝入可分解的骨灰罐中,埋入樹木根部,養分被完全分解後,轉化為腐殖土壤,滋養大地。

  如今在臺灣流行的殯葬方式,除了樹葬,還有草皮葬、花葬、海葬等。

  這些環保的殯葬方式,也革新著人們的祭拜方式。沒有墓地,故去親人的骨灰安置在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前往祭拜。海葬者的後人也並非無所憑吊,在海葬結束後他們拿到一張小卡片,寫有海葬骨灰拋撒的經緯度,清明時節便可出海追思。

  臺北市民方先生的父親就在樹葬園區安息。他説,現代殯葬方式,保留了骨灰,不保留墳頭,把墓地變成了林地、草地、花海等,經濟文明,環保衛生。

  記者遠遠地看著,他在父親骨灰埋葬的小樹前跪拜許久,仿佛和父親進行著一場心靈的對話。

  每年到墓地祭拜的民眾都有逾百萬人次,不少臺灣民眾仍然習慣點香及焚燒金銀紙祭拜祖先。

  為了鼓勵節能減碳,臺北市殯葬處自3月17日起連續3個週末假日及清明節當天,為富德靈骨樓及陽明山靈骨塔提供專用紙袋讓民眾放置金銀紙,再統一交由殯葬處代焚,以減少露天大量焚燒對環境和空氣品質的影響;同時,殯葬處也提醒民眾以鮮花素果祭拜,嚴禁燒香。

  “這些舉措在尊重民眾傳統祭拜習慣的基礎上,減少了空氣污染、保護了環境,實際上就是保護了民眾健康。”吳坤宏説。

  富德和陽明山兩個墓園的靈骨樓(塔)2012年均停止販售金銀紙,2013年起將不再提供臨時金銀紙焚化場所。“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民眾逐步適應和理解政府此舉的節能減碳和環保意義。”吳坤宏説。

  “百姓越來越支援這種做法。”在陽明山墓區協助維持交通秩序的義警江武松説。有不少民眾自發到墓園裏當志工,幫忙清理環境、引導民眾、宣導環保措施等。在陽明山墓園,記者遇到了16歲的高中學生高國展,他穿梭在墓地周邊清理垃圾。

  68歲的陳美美,正向掃墓的民眾推介金銀紙專用袋,並引導他們將袋子集中放在一處以便統一焚燒。她説,10年前兒子去世,她便開始在兒子骨灰安放的陽明山靈骨塔擔任志願者工作。

  臺灣大都會汽車客運公司調管課襄理張世峰在清明節前後,每天清晨5點就上陽明山開工。他服務的公司在清明節前後免費為到臺北各個墓園掃墓的民眾提供接駁車。

  “掃墓對於臺灣民眾而言,是一年一度的重要大事。墓園多在郊區,如果市民開著私家車過來,交通堵塞會很嚴重。”張世峰很認可公司提供掃墓接駁車的做法,儘管這樣讓自己要多忙碌10來天。

  清明祭掃已經不僅是儀式,更是炎黃子孫一脈相承的文化。伴隨時代發展而注入的環保、多元祭掃概念,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精神與文化。(記者 任沁沁 張承志 邵燕輝)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