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2010年12月13日刊載署名安徽大學交換生湯易的投稿《大陸人看臺灣 在臺灣看電視不必用腦》。通過親身經歷,作者認為,被“快餐文化”影響滲透的臺灣媒體,政治立場鮮明卻單薄乏味。娛樂節目同質化很嚴重, 報紙幾乎沒有大篇幅通訊,對重大新聞事件缺乏細緻報道和深度分析。
文章摘錄如下:
臺灣社會的“快餐”特徵很明顯,從星羅棋佈的便利超商就能看出,從飯到湯現賣現吃,迅速搞定;超級市場商品量規模超大,一次採購,夠用很久。但是被“快餐文化”影響滲透的媒體,卻不免顯得單薄乏味。
都説臺灣娛樂業發達,電視上的娛樂節目,五花八門,形形色色,再細看,其實同質化很嚴重。幾個主持人和一群嘉賓互相調侃,笑點低到爆。
幾檔比較有名的娛樂節目如《康熙來了》、《我猜我猜我猜猜》、《大學生了沒》等,實質性的內容很少,也沒有很精心的環節設定,拋出一個無味的話題,講一推很水的話,就像一鍋清東加幾粒鹽,稀而無味。
晚間檔幾乎都被這些娛樂節目充斥,電視劇都是青春偶像劇,劇情老套,帥哥美女一堆,你愛我不愛地互相糾結,給觀眾造就一個肥皂泡般浮華的幻想。全然沒有還原生活的正劇。
占卜星座塔羅牌取代了自然科學探索性欄目,購物寵物做飯取代了人文歷史性欄目,電視成為純粹娛樂的手段,而這種娛樂也是沒有營養的。一位教我傳播學的臺灣老師感嘆:“明明每個頻道都有在播節目啊,但是為什麼就是沒有東西可看呢?”
臺灣的報紙也是名副其實“厚報時代”的代表,很多報紙厚厚一份,撈一撈幹貨不多,絕對能夠迅速看完。報紙刊登多是篇幅短小的消息,幾乎沒有大篇幅通訊,對重大新聞事件缺乏細緻報道和深度分析。
而且新聞的用詞很不嚴謹,不知道是不是兩岸用語習慣的差異,有的報紙對蘇花公路坍方的形容竟然是“柔腸寸斷”!
臺灣的媒體環境較大陸更為寬鬆,一個相對自由的輿論環境,更有利於媒體執行其傳遞訊息、社會監督的功能。
很多媒體的政治立場鮮明,非藍即綠,他們站在己方立場審視各種社會資訊,難免不夠客觀。對事情真相的還原流於斷章取義,對事件的評論先入為主。
但是,監督對方則勇氣與鬥志猛烈,在互相揭發互相攻訐中發揮相互監督的效果,這不知能不能説也是媒體職能的實現?
在與臺灣同學的交流中,發現他們對中國歷史地理的了解,對生活常識的認知非常不足,很多知識是課本無法補救的,媒體也應當擔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