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大陸人看臺灣:臺灣民間“香火”的人文能量

時間:2010-09-09 07:55   來源:中新網

  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2010年9月9日刊載《大陸人看臺灣:臺灣民間“香火”的人文能量》的文章。作者講述了他赴臺灣新港參加會議之餘的經歷,文章提及最值得稱讚的是有些會議竟邀請小學生參加,而且義工之間聚會不分高低貴賤。同時,新港人熱情而有溫情的一面,也時常把作者的思緒帶回到兒時。

  文章摘錄如下:

  屈指算來,我至今已經有7、8次入臺的機緣了。除了2000年是作為淡江大學的訪問學生外,其他都是赴臺參加與信仰相關的會議。因此,對於臺灣社會的“香火”種種,自然會有一些很特別的感覺,尤其于我這樣的“正港”(正宗)的泉州閩南人而言。

  最近的一次,是今年5月間應臺灣東華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與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邀請,參加新港“媽祖與華人民間信仰”研討會及“臺灣新港奉天宮世界媽祖文化研究暨文獻中心”開幕式。

  普天之下的學術會議大同小異,本不值一提,但這次的臺灣印象,卻多少值得一書。特別是,會議竟邀小學生參加和義工聚會不分身分

  推介本鄉本土文化

  至今揮之不去的,則是新港人對鄉土文化的強烈推介意識。主辦者不愛“全省走透透”,重復去看最好的“自然”,而是帶我們走一走帶有本地特色的文化空間,像本地宮廟,文化館,香藝文化園,交趾陶工廠,笨港舊址考古遺跡,跟隨白沙屯媽祖“進香繞境”,恭聽文昌小學的民樂演出,參觀文教基金會的媽祖文化影像展等。套用人類學家費孝通的話説,這大抵是新港人的“文化自覺”,是鄉民的小區認同感和自豪感的一種快樂而熱鬧的展示。

  我起初也相當的困惑,新港人這種讓外來人看來有些自戀的表達“文化自尊”的情愫,不免有些故步自封的毛病了。比如,無論是開幕式,還是會議提問,不時都有本地參與者用河洛話(閩南話)來熱烈地讚美新港人的熱情、善良等等美德,而不會考慮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者聽得“霧煞煞”的情形。

  喚醒我兒時的舊夢

  至今,我常常在想,對照大陸的廣袤和發展的氣度,新港充其量只是一個不足挂齒的小鄉鎮,更不用説她的經濟活力和硬競爭力不能和福建晉江、石獅的鄉鎮相比了。然而,新港,甚至是臺灣展示給我這同文同種的“福佬客”最熱烈而又溫情的一面,恰恰又是沉澱在這些純粹的、愛戀鄉土的點點滴滴之中,特別是在那些自發組織的社群中。

  那份充分感歷並大肆表達的本土人文的幸福感和自足感,有時其實是無關政治的或意識形態的。

  她給人的感覺,雖然有點泥土氣息,甚至難免有些天然的島民心態“作鬼作怪”,卻非我們平常人的“分別心”所能一較高下。

  我偶爾返回閩南故鄉,聽到各類機器的轟鳴聲,回到北京就難免做一回碎碎的夢,做兒時看戲趕廟會的舊夢,醒來惆悵。新港不過是偶爾喚醒我的昨夢的一劑藥引罷了,以致愛屋及烏的難忘,並借此願意健忘了她的某些“自鳴得意”。而所謂的這些“得意”,畢竟是從愛鄉土之中相伴滋生的。對於時常走四方的人來説,只是各地常見的平常與平凡罷了。不過,人要守住故鄉常在的平常與平凡,有時很艱難,因而反顯得少許珍貴。你我皆然。(陳進國)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