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紫荊》雜誌9月號刊文稱,臺灣廟宇密度全球第一。要了解臺灣的文化,最好從臺灣的廟宇文化入手。有道是:臺灣大多數民眾都敬神畏鬼,尤其政治人物,更是對神明畢恭畢敬,“不問蒼生問鬼神”比比皆是。文章摘編如下:
“不問蒼生問鬼神”
若問我對臺灣文化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臺灣的廟宇文化。”到臺灣採訪、旅遊不下數十次,印象最深的是臺灣到處都有廟宇、道觀,而且不少都是建築精美、豪華,足以表現廟宇文化在臺灣民眾心目中的重要性。有道是:臺灣大多數民眾都敬神畏鬼,尤其政治人物,更是對神明畢恭畢敬。
君不見,臺灣政治人物每逢選舉,都會到各處廟宇上香,虔誠膜拜,一拈清香,祈求高票當選。臺灣政治人物“不問蒼生問鬼神”比比皆是。
政治人物一到選舉,到各處廟宇參拜,就是想顯示其尊重民眾信仰,拉近與選民之間的距離,既是臺灣廟宇文化特色之一,也是選戰高招。更有甚者,怪力亂神,假借廟祝、亂童,説自己是神明指派的真命天子,欺騙選票。2007年臺灣大選期間,嘉義縣五路財神廟招攬80輛遊覽車的信眾作一日遊,再由廟裏亂童“起亂”明示,暗示某位“總統”候選人就是“真命天子”,這種利用信眾的善良騙取選票的做法,在臺灣並不罕有。
這件事從另一角度,也反映了臺灣的廟宇文化在民眾心目的地位。
近20年來,中國大陸民眾對臺灣民眾的最早認識和接觸,相信也是由廟宇文化、宗教交流開始。有些平時並不太守規矩的臺灣民眾,一加入大陸進香團便會在宗教力的感召下,胸前捧著神像,頭戴紅帽,十分有規矩地排好隊,場面煞是壯觀。
現有近1.5萬座廟宇、教堂
臺灣的廟宇教堂到底有多少座?據臺灣“內政部”7月公佈的最新統計數字,截止2008年年底,全臺灣登記在案的寺廟、教堂共計14993座。其中寺廟以道教最多,佔78.4%;佛教次之,佔19.5%;其餘為教會教堂,並以基督教為主。
僅登記在案的寺廟、教堂,平均每個縣市就有600座,如果加上沒有登記的,數字更為驚人。其中,寺廟最多的為臺南縣,有1245座;高雄縣次之,有1142座;屏東縣第三,有1068座。臺灣以一島之地有這麼多的寺廟、教堂,其密度堪稱“世界第一”是毫無疑問的。
廟宇文化源自大陸
臺灣為何會有這麼多的寺廟?其廟宇文化的來源,需要回到臺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時空背景。來自大陸的先民拓墾臺灣之前,臺灣並不是想像中的鳥語花香,氣候宜人。清朝大臣李鴻章曾經上書慈禧太后,他是這樣形容臺灣當時的情況,“臺灣乃蠻荒漳癘之區,蠻荒之島,鳥不語,花不香,山不清,水不秀,島上化外之民,男無情,女無義,棄之不足惜。”
臺灣不少民眾都能道出自己是第幾代、第十幾代由大陸渡海遷居臺灣先民的後代,簡單地説,臺灣不少人都是近三四百年間由大陸移居臺灣漢人的後代。他們是這樣形容先人如何渡海來到臺灣謀生的:先人們大都是落弟秀才、無業遊民、羅漢腳,部分是失意官員、逃犯,他們光著膀子、穿著褲衩,一葉扁舟,搖著櫓,渡過寬達一百多公里的“黑水溝”(由於水極深而呈墨色)的臺灣海峽。
這些先民帶著對新生活的期望,以及對故鄉失意不堪回首的複雜心情,冒著臺灣海峽水深、浪急、流亂的生命危險,登上臺灣這方陌生的土地,他們船上的竹籃裏通常放著兩樣貴重的東西:一是祖先牌位;二是家鄉、家裏所參拜的神明,映照他們強渡黑水溝的複雜心情,既有離開傷心地的悲愴,又有一份對故土難以割捨的情懷,希望有朝一日經過奮鬥,事業有成,光宗耀祖。帶著家鄉的神明,就是要祈禱神明保祐在外一切平安。
先民們登島之後的生活比想像中惡劣,那種生活經歷一點都不是“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與自然界的鬥爭,正如李鴻章所言臺灣乃“蠻荒漳癘之區”,自然環境惡劣。為了爭奪土地、資源,漢人既與原住民?殺,來自不同地方的漢人也常常出現內哄,“閩客械鬥”、“漳泉械鬥”無日無之,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人把對明天的希望寄託在神明身上,所以,各類廟宇如雨後春筍在臺灣島各處出現,數百年來長盛不衰。
臺灣宗教相互融合
臺灣的廟宇文化以教義論,大致可以分為“儒、釋(佛教)、道”三類,以及先民各自家鄉所信仰的“大眾神”,土地神就是最常見的大眾神。由於各宗教的相互融合,分野已沒那麼分明,原本廟宇最多的儒教係,不少廟宇已與其他宗教難以區分,原本儒教廟宇包括孔子廟、文昌祠、節孝祠、家廟、關帝廟、城隍廟等,但時至今日純粹儒教係的廟宇已經不多。反而是道教道觀(臺灣隨處可見的“宮”)佔了多數,而此種廟宇的形式大都呈現佛道合一,前殿祭祀道教神,後殿祭祀佛祖、菩薩。
有一種説法是,臺灣人最多人拜祭的神明,是觀世音菩薩和媽祖。筆者在澎湖馬公曾參拜臺灣最古老、有四百多年曆史、供奉媽祖的廟宇“澎湖天后宮”,從廟內珍藏的一梁一柱、碑石銘文,依稀可辨先民們先落腳澎湖,然後奔向臺島的足跡。
臺灣廟宇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廟宇建築精美,雕梁畫棟,充分體現閩南、粵東一帶的建築風格,臺灣廟宇的構造大都採用“穿鬥式”屋架、高大山墻,外觀造型上予人曲線優美、精緻秀麗之感,它反映來到臺灣的先民在艱辛的墾拓過程中,對宗教信仰産生高度依賴性。
隨著臺灣社會日益富庶,為了感恩酬神,建廟修廟之風日盛,借著精雕細縷及繽紛的色彩,滿足信眾苦盡甘來的成就感。廟宇建得越大越精緻,表現廟宇所在地及信眾的經濟實力越雄厚,不無比並意味。臺灣的廟宇是信眾最虔誠的心靈奉獻,她是使用最難得昂貴的建築材料,禮聘優良工匠所完成的藝術傑作。
筆者在臺灣參拜過相信是世上最豪華的廟宇之一、南投埔裏的中臺禪寺,這座歷時十年修建,耗資新台幣逾30億,由設計臺北101大樓的著名建築師李祖原設計的廟宇,結合了中西建築元素。廟宇的主體建築側看彷彿是一位在青山中禪坐的行者,正面外觀則像蓄勢待發的噴射機,象徵禪宗“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無上心法。
這座廟宇用巴西、緬甸、中國大陸等世界各地最精良的石材、木材,營造出佛教世界中的不同意境,令人心靈震撼。據廟宇的僧人介紹,中臺禪寺的主體建築含藏佛法五化內涵,集生活、教育、學術、藝術、科學于一身。而寺內建築佛像、壁畫、彩繪、雕刻、書法所蘊含的豐富藝術內涵,就是要呈現出至真、至善、至美、至聖的佛法精神,無一不藝術,無一不莊嚴,讓參拜、參觀者獲得內在的心祥和平靜。
廟宇之中不分貧富貴賤
臺灣廟宇文化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熱鬧、隆重的節慶活動。這就不能不提位於臺中縣大甲鎮的大甲鎮瀾宮。臺灣的媽祖信眾龐大,鎮瀾宮為臺灣媽祖信仰的重要廟宇。每年農曆三月初一,各地信徒組成浩大的進香團,追隨大甲鎮瀾宮的媽祖到嘉義新港奉天宮繞境進香,進行8天7夜的徒步參拜,這就是著名的大甲媽祖繞境活動,這項活動更成為臺灣的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慶。每當神轎起駕,臺灣的政治人物紛紛參與扶轎,虔誠的香客們則俯首地上,讓神轎跨越,祈求心中美好意願,求神明保祐平安順事,身心健康。
筆者認為,要了解臺灣的文化,最好從臺灣的廟宇文化入手。信仰是社會安定的重要支柱,臺灣的廟宇文化在在表現早期開墾臺灣移民,跟複雜多變的大自然搏鬥,謀求生存發展中,從信仰中得到精神寄託及鼓舞的力量。
走進臺灣每一座廟宇,看著繚繞的香煙、進進出出的善男信女,是那麼的安然自得,不論貧富貴賤都可以在這裡祈福、許願,遵從佛法道規,和睦相處,這就是臺灣廟宇文化最美、最動人心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