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旅遊

臺灣民宿記憶

時間:2010-04-29 09: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來吹涼風”的民宿風格,以不搶走自然風采為宗旨。陽臺上,還放有供旅客一面吹風、一面賞景的涼椅。(莊哲權攝)

詹慧君(右)、林庭妃成功創造了“薰衣草森林”的紫色傳奇。(資料圖)

  中新網4月28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撰文説,由於臺灣特異的消費市場,各式各樣的民宿建築,成為別具一格的地方奇景。

  民宿聚集 最早出現墾丁

  臺灣最大的旅遊論壇“背包客棧”創辦人何南犬瑞回憶,“早在‘民宿’一詞流行前,墾丁是最早的民宿聚集地。”網路昵稱“小眼睛先生”的他形容,“墾丁大街居民把自家透天厝隔出幾個房間,門口挂個‘房間出租’的牌子,就開始做生意。”

  至於近年的民宿熱潮,風尚旅行社創意總監遊智惟分析,“主因是十幾年前實施週休二日,週末變成兩天一夜的完整假期,民眾可以安排到外縣市住宿。”加上臺灣社會從“代工經濟”轉型為“品牌經濟”,民宿也開始質變:“以前沒人在意設計,現在每一間民宿都要講究風格。”

  島內旅遊 體驗出境幻象

  由於業者競相投入經營,讓臺灣鄉間出現奇異的視覺景象,“例如南投清境、花東海邊,明明是很安靜的地方,卻有許多長相誇張的房子。”何南犬瑞表示。

  他分析,“臺灣民眾長假較少,明明在島內旅遊,卻希望有出境的幻象,才會出現一大堆希臘風、城堡風的民宿;也因如此,六百元的平價民宿沒人住、一晚四千元的民宿卻供不應求。”島外強調體驗當地生活、半自助的民宿,在臺灣卻變成豪華舒適的小型飯店。

  然而,民宿的確提供島內旅遊的獨特體驗,臺中“薰衣草森林”發跡的詹慧君、林庭妃,後來在奮起湖、尖石等地開設民宿。其中奮起湖民宿為了融合阿里山森林景觀,採用木片、竹子當建材,且因山區氣候潮濕,選用鐵平石鋪地板防潮。

  兩人也常將島外的旅行經驗融入民宿;雖然每間房子各有風格,但都設有“壁爐”與“幸福信箱”,詹慧君説,壁爐讓人感受家的溫馨,幸福信箱則方便住客寄明信片給親友,分享旅遊點滴。

  走過華麗 回歸本地特色

  走過華麗年代的民宿風格,近年漸漸出現回歸在地特色、外型低調的民宿建築。例如臺東都蘭的“來吹涼風”,開車順著山路蜿蜒而上,沿途找不到任何指示牌,約十分鐘後,才會見到一棟不起眼的建築,“因為不想讓大自然留下太多的視覺負擔”,老闆郭宗興説。

  在臺北漂流十余載,回臺東從事代書的郭宗興,六年前買下八百多坪的法拍地,蓋了一間融入地景的灰色平房,前有納涼臺可吹風,雙層屋頂能防熱,樓板架高可以防蛇、防潮。堅持貼近土地,全年都打赤腳的郭宗興説,臺東夏天溫度可達三十四度,“來吹涼風”採用大片落地窗通風,白天室內約二十六度,所以沒裝冷氣,也沒有電視機,希望旅人徹底遠離塵囂。

  後來,郭宗興請同一位建築師林志堅,在附近又蓋了五間“會呼吸”的獨棟房屋,外墻是鍍鋅鋼板,內墻是松木板,能自動調節溫度,取名為“再吹涼風”。

  何南犬瑞觀察,這種融入本地特色的民宿,已日漸普遍,“金門開始有些四合院改裝的民宿,屏東霧臺遭受莫拉克風災重創前,也已發展出極具特色的石板屋民宿。”只要旅客心態趕得上,臺灣的民宿記憶,將不再只是風景區擁擠、突兀的歐陸幻象。

編輯:肖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