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地區素以人文薈萃聞名,不少名人都在這裡留下蹤跡。可以自主規劃行程的大陸個人遊遊客,不妨放慢自己的步伐,在這些名人故居、紀念館乃至墓園中追尋大家們的“雪泥鴻爪”,領略人文勝景。
在臺北市郊的陽明山山腰上,有一座藍瓦白墻的建築。拱門和螺旋廊柱洋溢著濃郁的地中海風情,而架構上卻又能看出一個四合院的模樣。這裡便是林語堂先生的故居。
1966年,林語堂從美國回臺定居,臺當局送給他這處寓所作為禮物,林先生親自進行設計。這所建築秉承中國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又結合了西班牙建築的設計取向,可謂中西合璧,既具現代感,又有古典美。這個方圓千余平米的庭園,于1972年落成。落成之時,林語堂曾寫道:“空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這裡的一桌一幾,一草一木,都在表明原主人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學。林語堂愛竹、愛石,所以他刻意在中庭一角,用翠竹、楓香、蒼蕨、藤蘿等植物與造型奇特的石頭,營造出可愛的小魚池。他生前常常坐在池邊大理石椅上,享受“持竿觀魚”之樂。
書房中還有一個小小的“林語堂先生發明特展”。主人的諸多發明中,以一部“明快中文打字機”最令人稱奇。這部打字機是林語堂依自創“上下型檢字法”而造,將漢字分為四個部分,可拼打出9萬個漢字。
據説當年先生曾在美國耗費12萬美元研製此機器,差點因此破産。可惜的是,他搭船返臺後,這部珍貴的機器卻被水手弄丟,現只存一個紙板模型。林語堂曾謂己“獻身文學,心近科學”,此處便可印證。
離開林語堂故居,沿仰德大道南行約5公里,便可至臺北外雙溪的錢穆和張大千兩位大師的故居。據説當年林、錢、張三人交往密切,張大千先生常會拎著一尾活魚來找林語堂小聚,留下一段佳話。
錢穆故居名為“素書樓”,位於東吳大學校內。1956年錢穆先生在香港與胡美琦女士結婚,1967年偕夫人遷居臺北。之後他們選擇在山清水秀的外雙溪自建屋舍。為紀念母親,錢穆先生命名此樓為“素書樓”。
1986年生日當天,錢穆在素書樓裏為弟子們上了“最後一課”,並留下最後的贈言:“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從此告別杏壇。當年的那感人一幕,如今已化為影像,永遠定格在客廳的墻上。
名為“摩耶精舍”的張大千故居,現以保留、重現張大千先生的生活起居環境為主,並且展示其畫作,以及反映其生平的照片及各種奇石盆栽等。張大千先生的遺骨也安葬于精舍後院的梅丘立石下。
離臺北捷運新北投站不遠,有一座于右任先生的舊寓所“梅庭”。這裡位於臺北著名的溫泉勝地“地熱谷”旁,是一座改良的日式建築。簡樸的寓所中,懸挂著于右任先生所書之行草條幅,如“清坐使人無俗氣,虛堂盡日轉春風”、“賢者處世能三省,君子立身有九思”等等。
據介紹,因于右任先生在臺北市內的故居已遭拆除,這裡也就成為這位書法大師留給臺北的最後記憶。
在臺北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有一座胡適紀念館。紀念館由故居、展覽室和墓園三部分組成。1958年至1962年,時任臺灣“中研院”院長的胡適,在這裡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光陰。
臺北的名人故居、墓園有很多,好在彼此間距離並不遠,只要針對其開放時間安排好行程,兩三天的時間便可完成一趟名人尋蹤之旅。(記者 林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