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白圓圓的綠豆椪,看起來就像一輪明月,臺式月餅用的是油酥餅皮。
上等的綠豆仁才能做出綠豆沙的迷人清香。
綠豆仁要變成一顆綠豆椪,至少要花八小時以上,圖為蒸綠豆仁。(攝影/錢弘蕓)
綠豆椪可以説是臺式月餅的代表,臺式月餅用的是油酥餅皮,與鬆軟的廣式餅皮大相徑庭。烤過以後一層油酥、一層油皮的餅皮會膨脹,撐開後一片片具有層次感,彷彿風一吹就會飛走,有人稱其為「翻毛」,來形容其飄逸的層次感。
白白圓圓的綠豆椪,看起來就像一輪明月,對許多臺灣的家庭而言,要吃了它,才等於過了中秋節。與其説是一種過節應景食品,更在當中有臺灣人”心”的傳承。一家在臺中縣太平將近五十年的餅店,至今依然遵循古法,做出”北泡泡幼咪咪”的綠豆椪,許多人遠從烏日、大里、潭子慕名而來。
業者表示,綠豆仁要變成一顆綠豆椪,至少要花八小時以上。將嚴選的綠豆仁泡水一小時、之後再蒸煮一小時、接著要炒豆沙。自己做的綠豆沙雖然費工,但是成品的口感與香氣都跟直接買現成的完全不同,那種入口即化的口感會讓人吃了回味。光就綠豆仁本身就有極大的品質差異,上等的綠豆仁才能做出綠豆沙的清香。
且現代人講究少鹽、少糖的養生觀念,因此綠豆椪就不能像臺灣早年那樣放許多糖,但問題就來了,因為糖不但是天然的防腐劑,放少了不夠甜也就不夠香,怎樣讓綠豆沙依舊鬆軟化口、又帶著綠豆沙清香,這就是店家要花心思下功夫功夫了。
傳承古法,與品質上的改良,讓臺中縣糕餅之鄉的好口碑不脛而走,也打響了綠豆椪的名號,不但中秋節前都發起捐血贈月餅的公益活動,也在2008年、2009年分別舉辦臺灣第一椪等糕餅獎項,讓消費者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