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計生委主任的“失獨”之痛

時間:2013-10-23 10:47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古人早有總結,人生三大不幸——少年喪父(母)、中年喪偶、晚年喪子(女)。

  晚年喪子之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對于李建榮這位石家莊某大型國企的退休計生委主任而言,這份痛更是難以言表。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李建榮的兒子今年年初因病去世,64歲的她心痛之外,更為自己當年主動流產第二個孩子的決定感到後悔。

  作為一名大型國企的優秀計生幹部,多年來,李建榮一直忠誠有效地執行計劃生育政策。與此同時,她也是一個傳統的中國母親,並且家境不算很好。兒子在家里,不單是他們的精神支柱,更是現實生活難以欠缺的支持力量——李建榮中風,老伴和兒媳都很難將她抬下樓,只有他們的兒子有此能力。

  計劃生育政策在中國大規模執行已經三十多年,“失獨者”群體現在已經大體五六十歲,而他們失去的子女多為青壯年。考慮到中國社會保障的情況,“失獨”首先是一個養老的現實問題。

  除開經濟層面的考量,長期執行的計生政策,讓父母對家庭唯一的子女關懷備至,這種舐犢情深有利有弊,甚至形成一種中國式的文化價值觀。我們難以評價其好壞,但是平均年齡五六十歲的“失獨者”群體都是被國家“犧牲的一代”,他們大多在子女身上寄托了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這也是“失獨者”群體無法接受現實的重要情感因素。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強調幾世同堂,隨著現代社會理念的深入人心,小家庭已經成為城市家庭形態的主流。養老院已經日漸成為城市養老的主要形態,不過,《廣州日報》此前報道的失獨老人稱,“其他養老院的老人都有兒女,入院時,兒女要簽字成為老人的監護人,兒女們也會時常來看望老人。我們一方面進養老院時,手續上會遇到問題;另一方面,看到別人的兒女來看望父母,我們情緒上也受不了。”

  根據衛生部發布的《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鑒》所顯示的15歲至30歲年齡段人口疾病死亡率(40人/10萬人)來推算,目前我國每年15∼30歲獨生子女死亡人數至少7.6萬人,由此帶來的是每年約7.6萬個家庭的災難性後果。

  對于現實,恐怕最好的辦法是進行針對性補救。“失獨者”群體內心的隱痛難以對外言表,設立有針對性的養老院、開展相關情感輔導等等恐怕都應該是政府和社會組織下一步關注的方面。

  對于李建榮來說,生活里多少還有一點亮色:唯一的兒子給他留下了唯一的孫女,讓她的晚年還有一點寄托。

  (張歡)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