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龍骨》:揭示世紀尋找之謎

時間:2016-09-07 09:13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龍骨》:揭示世紀尋找之謎

  《龍骨》

  鄔江、崔國民 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凸凹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在戰火中丟失,從那時起,人們就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尋找,一直到當代,仍不知所蹤。

  鄔江和崔國民積32年的沉潛之功,于2016年7月推出了洋洋七十余萬言的長篇紀實小説《龍骨》,填補了文學描繪的這一歷史性空白。既還原了“考古新發現”的歷史現場,又揭示出了“北京人頭蓋骨”出土的前世今生。

  崔國民先生曾任“北京人頭蓋骨”尋找委員會執行委員會主任,鄔江先生也對“北京人頭蓋骨”丟失事件的親歷者——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進行了長達18年的跟蹤採訪。兩位作者是事件的推動者、參與者,因而有很強的“北京人”情結。他們以自覺的使命擔當,傾情投入寫作,以驚人的毅力,攀登了三座“大山”,即:現場勘查和當事人尋訪之山,史料搜尋、積累和爬梳之山,進入情境、準確描繪之山,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在場”的寫作,其文本翔實、生動,既引人入勝,又堪可信任。

  小説之所以命名《龍骨》,其一,是因為北京人遺址所在地史稱龍骨山,所以北京人頭蓋骨又別稱“龍骨”;其二,是寓示著小説的寫作,要既見事也見人,戮力呈現出中國幾代地質工作者和人民群眾在頭蓋骨挖掘、保護和尋找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堅韌不拔、前仆後繼、永不放棄的奮鬥意志、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懷,即龍骨精神。

  《龍骨》分為上、下兩冊,共30章。以1900年庚子事變,第一個發現“龍骨”(甲骨文)的大學士王懿榮的遇害為開場,展開了中國考古紀實的百年畫卷。上世紀30年代,在北京週口店的龍骨山,中國考古學家和親華的外國考古學者友好合作,幾經波折,終於挖掘出北京人遺址和北京人頭蓋骨,既證明了北京週口店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又使中國的考古事業進入國際視野,走到世界前沿。這之後,日本和西方列強覬覦之心陡升,不斷向頭蓋骨伸出魔爪,終於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爆發,五枚珍貴的“北京人頭蓋骨”在太平洋上神秘失蹤。就這個過程,作者展開了波瀾壯闊、扣人心弦的敘述——既記錄了在考古新發現中,幾代中國考古學家不畏艱難勇於拼搏、終有所得的心路歷程,也記錄了為了捍衛國家珍貴的歷史文物,中國的愛國人士不屈不撓、奮勇捍衛、不惜犧牲生命的愛國壯舉。同時也以考古活動為背景,描繪了梁啟超、胡適、翁文灝、裴文中、賈蘭坡、梁思成、梁思永、李濟等歷史人物在民族求存圖強中的歷史作為。

  因而小説具有複合品質,有多維度的敘事功能——

  在考古方面,它記述了北京人遺址和“北京人頭蓋骨”挖掘出土的全過程,是歷史紀實。在人物刻畫方面,他依託當事人的行為軌跡和個人回憶,有來路有成因,有力地回答了為什麼這裡是“中國地質學家的搖籃”的學術命題,因而是地質學家的奮鬥史、心靈史。在社會學方面,它揭示了北京人遺址的挖掘和“北京人頭蓋骨”的跨世紀尋找,不是孤立的考古事件,而是有著時代潮流、歷史變革、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的深刻支撐,因而是有著變革史、愛國史的精神圖譜。

  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著名的考古學家徐光冀所説:“崔國民、鄔江兩位先生的這部歷史考古小説,圍繞‘北京人’週口店遺址的發現的艱苦探索歷程及取得的豐碩成果,展開詳細描述。描寫了從北洋軍閥時期、北伐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後,週口店‘北京人’遺址取得的成果。展現了從中國近代考古學發端、發展至今近百年的歷史,謳歌了幾代科學家艱苦奮鬥的成果以及丁文江、翁文灝、楊鐘健、裴文中、賈蘭坡、李濟、梁思永等地質、古生物、古人類、考古學家的功績……

  由於小説把敘事放在了中國歷史的大範圍之內,甚至是世界重大事件的背景下,因而有力地證明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是無比正確的。”

  這部小説,在寫作手法上,紀實與想像混搭,學術與情感交融,集科學性、知識性、文獻性、紀實性、思想性和文學性為一爐,既有嚴謹求實的學術論證,又有生動細膩的細節描繪;既有絲絲入扣的理性追問,又有激情澎湃的感情抒發。

  它是一部真正的中國故事,是一部依託考古事件形象闡釋中國精神的愛國主義教材,它的出版,必將激起廣大讀者尋幽探古、走進歷史現場,自覺地繼承和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會撫昔鑒今,以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珍愛歷史,熱愛祖國,勇於擔當,效丹心之勞。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