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珊瑚魚來説(小丑魚是其中一種),月圓之夜便是産卵的信號。隨著海上的滿月開始虧缺,雌小丑魚趕忙産下一團卵,到此為止,雌魚的任務已經完成,只需等待為首的雄魚為這些卵受精。至於保衛魚卵、驅逐其他食肉類珊瑚魚就都是雄小丑魚的事了。雄小丑魚一直守衛著魚卵,大約一週後,魚卵孵化為幼苗,數以百計的魚苗便衝進洋流中。
小丑魚幼苗只有幾毫米長,幾乎完全透明。在大約一週的時間裏,它們隨著深海洋流一路漂流,以動物性浮游生物為食。在珊瑚礁中浮潛過的人都知道, 在洋流中漂流,海水將很快把你送出很遠,因此,洋流可以將小丑魚幼苗裹挾到距離它們出生的珊瑚礁數公里以外的地方。幼苗中的大多數成了其他動物的盤中餐,但也有一些活了下來。大約又過了一週,為數不多的幸運兒遊到了海床上,並在一天之內變態發育為幼年期小丑魚,也就是小一號的成年魚。沒有毒海葵的保護,遊曳于海底的捕食者很容易抓到這些色彩艷麗的小丑魚。它們要想活下來,必須儘快找到可以容身避難的珊瑚礁。
通常認為,珊瑚魚幼苗在洋流中漂流,要找到一叢合適的珊瑚礁來棲身只能靠運氣。但這種解釋並不能完全説得通。因為大多數魚苗都是游泳的好手,它們如果不知道要去哪兒,怎麼會如此賣力地遊? 2006年,著名的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實驗爾 格拉克為一些生活在澳大利亞大堡礁水域的魚做了基因指紋鑒定。這些魚生活在相距 3—23 公里的珊瑚礁中。她發現在同一叢珊瑚礁上棲息的魚彼此之間的相似性要遠遠高於寄居在更遠距離珊瑚礁中的魚。因為所有的珊瑚魚幼苗會分散在一片很大的區域中,所以,要想解釋這一現象,只能認為大多數成年魚會回到它們出生時的珊瑚礁。不管以什麼方式,每一隻珊瑚魚幼苗身上一定留下了某種印記來幫助它們找到自己的出生地。
不過,魚苗或幼年小丑魚在漂出那麼遠之後要回家怎麼會知道該往哪個方向遊呢?海床上沒有任何有用的視覺提示。因為沒有參照點,所以四面八方看起來都一樣:四週的沙子上點綴著卵石和巨礫,偶爾爬過一兩隻諸如螃蟹之類的節肢動物。相距甚遠的珊瑚礁也不大可能會發出任何能傳到數千米之外的聽覺信號。洋流本身又是一個問題,由於洋流的流向在不同深度的水層中不盡相同,要判斷水體是運動還是靜止非常困難。同時,我們知道,磁感應能幫助知更鳥在冬季遷徙,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小丑魚具有像知更鳥那樣的磁感應羅盤。那小丑魚究竟是如何找到還鄉之路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