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民國清流》作者汪兆騫:為何把民國文人稱為“清流”?

時間:2016-08-16 07:54   來源:中國青年網

  8月13日,《民國清流3:大師們的中興時代》新書發佈會在正陽書局舉行。

該書作者汪兆騫在現場發言。中國青年網暴英霞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15日電(記者 暴英霞)“一個民族的知識分子應該是這個民族最理性、最智慧,最具獨立性的文化精英。”8月13日,在位於鬧市區的正陽書局小院內,《民國清流3:大師們的中興時代》新書發佈會舉行,作者汪兆騫與現場讀者們暢談起自己的創作初衷及民國大師們的文化人格。

  汪兆騫為著名作家、編輯家,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當代》雜誌原副主編。為創作《民國清流》系列作品,他從1998年開始,蒐集了數百萬字的權威資料。這套書是國內首部立體全景式再現民國大師的編年體集體傳記,是關於民國文化史、思想史和文學史的著作。

  當日,在萬松老人塔旁,葡萄架下,汪兆騫談及創作初衷時説,他想通過這套書,為歷史人物發聲,對歷史人物做出正確的評價,把民國大師們真實的文化品格告訴讀者。

  《民國清流3:大師們的中興時代》新書發佈會現場。

中國青年網記者 暴英霞 攝

  為何民國時期大師輩出?汪兆騫認為,當時軍閥混戰,沒有時間整肅文化和思想,為文人提供了一個非常自由的發展空間,且那代人不但有深厚的國學基礎,還留學國外,學貫中西。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必然大師輩出。

  為何把民國時期的文人稱為“清流”?汪兆騫解釋,民國時期的中國知識分子是富有骨氣、富有個性的,他們保留著獨立的思想、獨立的文化人格。在現場,汪兆騫還談及胡適、魯迅、蔡元培、陳獨秀、周作人等知識分子的特點及其人格多樣性,引發現場讀者參與討論。

  此外,汪兆騫還談到當代文學與文化,以及自己為諸多當代文學名家作嫁衣的往事。他認為王蒙和張煒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並不是他們最好的作品,他們之前的文學成就完全應該獲得茅獎,因此他們的得獎帶有彌補遺憾的性質。他認為王蒙的真正代表作應該是“季節系列”長篇小説,該作品深刻地展示了知識分子的苦難命運和獨特的心靈史。他還以阿來《塵埃落定》書稿被拒數次的經歷勉勵喜愛文學的作者要堅持創作。

  此次出版的《民國清流3:大師們的中興時代》沿襲《民國清流1:那些遠去的大師們》《民國清流2:大師們的“戰國”時代》的風格,承接前兩部的歷史階段(1917年至1930年),講述民國二十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931年至1936年)再次成為文化主戰場的北平呈現出的中興景觀。

  據悉,《民國清流》系列作品出版後深受關注,獲得葉辛、何建明、張抗抗、梁曉聲、李敬澤、葉廷芳、張頤武、王躍文、余世存、孫鬱、解璽璋、岳南、李建軍等眾多名家推薦。其中《民國清流1》入選《作家文摘》2015年度十大非虛構好書、百道網中國好書榜2015年度人文類好書等年度好書榜。

 

編輯:楊真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