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去處1
臺菜 欣葉
欣葉臺菜(創始店)
臺北市中山區雙城街34-1 號(近德惠街)
11 :00—24:00
臺菜,沒那麼簡單
説起臺灣美食,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蚵仔煎、鹽酥雞、大腸包小腸、肉圓、大腸蚵仔面線這些“夜市料理”,甚至一度認為臺菜的精髓應該就是這些平價美味的小吃了吧。
舒哥説,真正地道的臺菜來自臺灣地區特有的食材,臺菜也是有自己的思路的,譬如將海味略加處理之後冷食、生吃等做法。
在臺北,第一家稱得上臺菜餐廳的店大約是上世紀60 年代開設的,那時的餐廳主要是在夜宵時供應一些臺灣風味的清粥小菜,40年過去了,臺菜以閩菜為基礎,融合了粵、川、湘等八大菜係以及荷蘭、日本的飲食元素,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清二鮮三快炒,海味豐富,羹湯滋補。
{古早味,最美味}
欣葉餐廳是臺北最好的臺菜餐廳之一。擁有三十多年曆史的欣葉臺菜,陪伴了許多臺灣人長大,菜色傳承古法製作,是地道的臺灣家鄉口味。如今,它在臺北開出了十幾家分店,欣葉101 食藝軒還被選入焦桐的《臺灣餐廳評鑒》,獲得了四星的好成績。
舒哥説,欣葉的總店是現任業主的母親在1977 年創立的,很多臺北人從小跟著爸媽來這裡吃飯,如今帶著自己的兒女依舊來這家餐廳,傳統地道的口味成全了民眾戀舊的心情。
烏魚子是臺灣特産之一,傳統的吃法是將烏魚子用鹽腌漬,經過日光曝曬,再用重石擠壓,反覆以上的過程,製成軟硬適中的下酒菜,用來搭配清爽的臺灣啤酒或是香甜的米酒,都“超讚的啦”。
菜脯蛋可以説是臺灣最普通出鏡率也最高的一道家常菜,就是我們説的“蘿蔔幹跑蛋”,雖然家家都會做,但是欣葉出品的口感和味道始終很難複製,蘿蔔幹的脆爽口感和煎蛋的香滑鮮嫩完美融合,是一個功力深厚的米飯殺手。
煎豬肝是欣葉最有名的一道菜。舒哥説,他曾帶一個擅制煎鵝肝的法國米其林大廚來吃欣葉的這道煎豬肝,煎得棕紅油亮的豬肝厚實大片堆在盤中,看起來敦實木訥得很有幾分“靖哥哥”的風範,一吃之下,米其林大廚驚為天人,外酥內綿的Q 彈口感美好得直逼法國鵝肝。“來來來,煎豬肝趁熱吃,把什麼鵝肝都比下去了。”説完這個故事,舒哥催著大家動筷。
地瓜稀飯也是欣葉的招牌,用了紅黃兩種地瓜一起煮制的稀飯口感綿軟,更接近粥。隨之奉上的還有店家贈送的豆腐乳,這種中國人最傳統的吃法真是落胃又窩心。
古早杏仁茶柔滑香濃,搭配附贈的酥炸老油條一起吃,頗有幾分穿越回老北京的情愫。餐後,飯店還給每位客人送上一份用糯米粉和花生自製的臺式甜點——麻薯,清甜美味。
{麻油香,米酒醇}
臺灣人喜歡藥膳食補,每遇節氣、氣虛、大病初愈更要進補。雖然其他菜係中也有中藥入菜,但都不如臺菜來得精彩多樣:麻油豬心、藥燉排骨、姜母鴨……
在欣葉,貴价的藥膳有經48 小時燉煮、需提前三天預訂的“臺式佛跳墻”,更多人喜歡的,還是平價又美味的麻油料理。
麻油料理算是傳統臺菜特有的烹調手法之一,寒流來襲的時候,有什麼比得上一碗熱乎乎的麻油雞湯來得暖身呢。
在臺北,多數麻油料理的湯頭都是加入大量米酒來提香,如麻油雞、麻油腰花等,街頭巷尾常見的姜母鴨,也是用麻油做基底。不過,麻油料理也有軟肋,麻油炒太久易質變,湯頭會變得苦澀。
欣葉臺菜的“老酒鮮蝦煲”也是用麻油加米酒做湯底,不同之處是改用了紅露酒。以糯米為原料,加入紅曲釀造的紅露酒是臺灣一種平價的平民酒,“臺灣以前的辦桌(喜酒),桌上都有黑松汽水或紅露酒,沒喝完的紅露酒常被當成料酒使用,味道特別好。”
除了活蹦亂跳的藍蝦之外,煲湯中加入冬天盛産的高山卷心菜,口感清甜爽脆,還加入蛤蜊提鮮、豬肉增香,加熱後的紅露酒與麻油交織出迷人的香氣,湯頭自然回甘,架在小火爐上愈滾愈濃郁,暖乎乎喝起來相當過癮,比街頭版的姜母鴨、羊肉爐更勝一籌。
招牌菜
蒜香腌鹹蜆仔、欣葉滷肉、正宗菜脯蛋、佛跳墻、地瓜稀飯、古早杏仁茶
街市遊
簡 雅各布斯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對世界城市規劃的發展影響甚深。
在這本書裏,她將一個生機蓬勃的城市在形態上的四個要點概括為:
用途要雜,不同年齡的建築物要並存,密度要夠高,並且,街區要小。
而臺北,在有意無意之中,已經大面積地做到了這四點。
這裡的許多街區,都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漫步、暴走皆宜。
跟著鈕承澤去騎行吧,或者跟著張國立逛菜市……
將半天或一天時間,包給一條街或一個市場,你會不由自主地感嘆
哇,資訊量好大!
臺北帶路人
導演,演員
鈕承澤
臺北不需要攻略
人稱“豆導”的鈕承澤説:“騎行是我最重要的休閒方式,也是我整理自己的方式,和土地相處的方式,當然,也是我最常用的交通工具。”
當我們一行人如約涌進豆導的工作室時,他正拎著路邊攤買的煎餅,騎著自行車滑進辦公室。把自行車往墻邊一放,他麻溜地開了瓶香檳,三口兩口地解決了手中的“豆式下午茶”。
“臺北不需要攻略,你們就放心地來,隨心所欲地探險吧!”
在臺北居住了四十多年,豆導説,他越來越喜歡在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單車浪遊,每一次或長或短的騎行中,都能發掘到新的東西,獲益良多。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臺北的經濟快速發展,到今天反而放慢了速度,現在的臺北越來越適於人居,是一個非常友善的城市。”在傳統文化和美、日文化的作用下,臺北存在著很多有趣的新舊對比,這些發現都是拜騎行所賜。
臺北是個盆地,四面都是山,豆導從公司騎車15 分鐘就可以到信義區的四獸山,在“臺北101”周圍就有一個登山口。爬山的時間可長可短,爬完山通體舒暢,下山找個好吃的小攤,然後開始他一天的活動。
但豆導最喜歡的騎行方式是穿行在巷弄之間,為此他還半開玩笑地給自創車隊取名“blowdy”,意為“不落地”,意思是騎行的時候不會因為紅燈停下來,遇到紅燈就轉彎,不預設目標,漫無目的地騎,看命運把他帶去哪。也因為這樣,他發現了很多新鮮的角落。比如堵車比較嚴重的交通高峰時段,他常常就拐進路邊的小巷子,可能會遇到撲鼻而來的桂花香,或是偶遇誰家墻頭怒放的一叢杜鵑,或者發現巷尾挂著一彎新月……
豆導説,熱愛自由行的人們可以嘗試用“捷運+ 單車”的方式走遍臺北。目前,臺北市主要的捷運站都配備了公共自行車,“搭捷運到每個區,租輛單車就可以暢遊臺北了。”步行會受到距離的限制,而坐車則走馬觀花呼嘯而過,騎行可以信馬由韁,同時不錯過路邊的好風景。
臺北是個沿河而建的城市,主要的兩條河流,基隆河和淡水河,都是騎行的好去處。這兩條河邊的自行車道規劃做得很完善,周邊自然環境也好,想要不被打擾,安安靜靜地騎車、散步,都可以。此外,騎車去木柵貓空喝茶看夜景也是非常浪漫的選擇。豆導建議,可以從淡水河一路騎到木柵,喝喝茶,爬爬山。
最後,他再次強調:“來臺北玩真的不需要攻略,這裡人情味濃厚,治安良好,最適合單車探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