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我自流浪 心自遠方》出版 感受每個角落的故事

時間:2016-04-27 16:39   來源:台灣網

 

  【圖書資訊】

  作者:馬小魚

  書號:978-7-5051-3730-1

  出版社:紅旗出版社

  定價:36元

  上市時間:2016.5

  【作者簡介】

  馬小魚,本名馬雯鈺,現坐標西安。

  常年混跡于“一道走”APP、“淘在路上社區”,旅行帖點擊量10000+,被忠實的粉絲封為“特約旅行家”。不屬於任何一個圈兒,只堅持做自己熱愛的事。不喜歡墨守成規,只願去更遠的地方流浪。

  “世界很大,我正在看。” 

  【內容簡介】

  遠方,究竟有多遠?

  因為一個關於遠方的夢想,作者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前往倫敦的飛機,開始了一邊讀書一邊流浪的生活。

  2年、7個國家、20多座城市,從英國到希臘,從德國到西班牙,從捷克到土耳其,邂逅不一樣的人和故事,有刺激,有恐懼,有感動,有回味。每一次萍水相逢,都讓人難念不忘。

  作者用文字、相機和畫筆,記錄下這段且歌且行的追夢之旅。

  願在每一個有故事的角落,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書訊】

  繁華的大都市或許是令人嚮往的,但由新華信封出版的《我自流浪心自遠方》的作者馬小魚更喜歡一個人獨自上路去未知的遠方尋找自己的夢想。

  馬小魚一個常年混跡于“一道走”、“淘在路上社區”,的旅遊達人,被忠實的粉絲封為“特約旅行家”。這位“特約旅行家”2年的時間走過7個國家20多個城市,遇到過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中有刺激,有恐懼,有感動,有回味。每一次萍水相逢,都讓人難念不忘。作者用文字、相機和畫筆,記錄下這段且歌且行的追夢之旅集合成冊名為《我自流浪心自遠方》。

  褪去繁華回歸本真,用行走去丈量心中夢想的每一步用真心去感受每一個有故事的角落,遇見更好的自己。

  

  【書評】

  時光旅行者

  ——讀《我自流浪,心自遠方》

  

  不知是哪一天,聽到“流浪”這個詞,便那麼固執和熱烈地愛上了。在土耳其,坐午夜巴士卻在車上看到最美的日出;在聖托裏尼,一整夜仰望星空、聽喜歡的音樂;在布拉格的查理大橋上,陶醉於街頭藝人的大提琴演奏中久久不能自拔……這是馬小魚流浪的遠方——歐洲。

  如果不是厭倦了千篇一律的生活,如果不是想要流浪,想去遠方。她怎麼會忽然有了千山萬水的渴望。可是她心中遠方,那究竟是多遠多遠的地方……

  她的旅行,是為了夢想亦是為了青春。那是在她25歲前,她一共走了13個國家,20多個城市。國外留學、旅行,遇到的委屈、心酸和危險,在她的筆下卻帶著一抹不服輸的堅強。出發前,她告訴自己:“路是你自己選的,跪著也要走下去。馬雯鈺,你只是個平凡的女孩,萬千追夢女孩中的一個。”她笑著説著:“頑固的人,不喊累”,便又開始了下一段追夢之旅。尚好的青春,敢闖敢拼,不怕痛不怕累。只為能在無畏的青春裏,放肆地活;只為追尋這句“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青春,很寶貴,我們必須清楚地感知心底的渴望。如果選擇了旅行,選擇了遠方,那就走出去,要一直在路上。

  她的旅行,是為了遇見更是為了離開。書裏寫道:“你永遠不知道,旅行中會聽見什麼故事、會産生什麼樣的情緒;也不知道,今天遇見的人,以後還會不會再見面。他們,最終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但那又有什麼關係。我們曾經微笑過溫暖過。走進我們生命中的人,有一天都會離開。我們曾彼此陪伴著走過一段時光,等生命列車停靠,他/她要下車時,那就大方地揮手道別。你要知道,這一生總會有人離開,但也總會有人出現!別怕,有一些人,會一直在”。

  旅途中最珍貴的,莫過於那些未知。生命是因為未知,才充滿驚喜和期待。小魚應該是最懂“未知”這個詞的。她書裏遇見的那些風景、邂逅的那些人、聽過的那些故事,在她的娓娓道來之下,都帶著一份溫柔的情愫。我讀到了愛情、讀到善良,也讀到了偶爾的悲傷和寂寥。我靜靜地聆聽,心卻為那些故事裏的人而或喜或憂。

  這本書,不會讓你功成名就,我想這也不是書的意義所在。也不會是一劑良藥,癒合你的傷口,它只是一本溫暖的旅行感悟,帶你看看世界上其他人是怎麼生活的,或許你會開始思考自己想要過怎麼樣的生活,要成為怎麼樣的人。人的逐漸蛻變,是脫不出時光的力量的。願你和小魚一樣,在時光的印記裏,成為更好的自己。

  

  【書摘】

  厭倦了倫敦,就厭倦了生活

  塞繆爾約翰遜説:“當一個人厭倦了倫敦,他就厭倦了生活。”

  起初,我尚不理解。直到走近了,我才漸漸明白。

  倫敦是流連忘返之城。漫步在泰晤士河畔,心隨大本鐘威嚴悠長的鐘聲一遍遍敲打,仰望倫敦眼高聳雲端的風姿;走進威斯敏特大教堂,聽一場彌撒,求一紙福音,無關信仰,只祈求心靜;心血來潮時,奔到百老彙聽一場經典音樂劇。

  文化和經典賦予這個城市的內涵,隨時代而愈久彌香,鐫刻在每個倫敦旅者的靈魂裏,怎麼會那麼輕易就厭倦得了的。

  也許是迷戀紅色雙層巴士的浪漫,也許是沉醉於倫敦腔的優雅,倫敦用一種近乎濃烈的熱情把我挽留,邀請我品紅茶、嘗松餅。我肆無忌憚地在這座城市裏穿梭,用相機定格每一個瞬間,永恒。

  初到英國,在一磅店淘生活用品,偶遇英國大叔,向他求教物品的名稱。末了,告別時,大叔讓我伸出手來,我先是一愣。只見大叔微笑著把一包花種放在我的掌心,我的嘴角不自覺地上揚。大叔接著説,年輕人,好好呵護這些種子,等待你的就是金燦燦的鬱金香哦。

  那一刻,花未開,芬芳滿溢,人已醉。

  一次,倫敦街頭,買甜甜圈。一個路人,突然停下來對我説:“I like your cloth, it’s my favorite color.”(我喜歡你的衣服,那是我最喜歡的顏色)説完,她便匆匆離開了。留我一人在寒風中,若有所思。聽陌生人意外的讚美,心情不由得變得可愛起來。

  還有一次去超市,回來時,拎著大包小包。經過路邊停的一輛流動冰淇淋車,冰淇淋大叔叫住了我,説要送我一個冰淇淋。我欣然地接受了,然後和他聊起天。説説笑笑間,吃完了一個冰淇淋。我還記得,那冰淇淋的味道,是甜甜的草莓味。

  初遇倫敦的冬天,是耶誕節更是溫情。白雪給整條牛津街穿上了聖誕的新衣,聖誕老人們踏雪而來。身著聖誕紅的老人,奔向我,小鹿樣兒撞入我懷中的是一束嬌艷的玫瑰。他一邊喊著“Merry Christmas!”,一邊又迅速地跑開了。他雪白鬍子後面的笑容,融化著冬日的冰雪,透過重重夜幕,溫暖我的寂寥,照進我的心田。

  同樣是一個清寒的冬日傍晚,太陽早早消失了蹤跡。手風琴的音符在幾條街旋轉跳躍。我不由地慢下來腳步,駐足聆聽。卻瞥見另一道風景:下班路過的行人,男女老少,在手風琴老人身邊一字排開,隨音符跳起了簡單的舞步,好不熱鬧好不驚喜。有人跳了一會離開了,但總有人加入,那歡樂的場景不停不息。

  那天我呆呆地看了很久,回到公寓已是深夜。

  我銘記著他們的善意。他們,最終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但那又有什麼關係。我們曾經微笑過溫暖過。走進我們生命中的人,有一天都會離開。我們曾彼此陪伴著走過一段時光,等生命列車停靠,他/她要下車時,那就大方地揮手道別。你要知道,這一生總會有人離開,但也總會有人出現!

  還有一些,人或事物,是不曾離開過的。

  對於英國人,倫敦的地鐵就是這樣的存在。

  倫敦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地下鐵道。選修城市設計歷史與理論課時,我研究的課題就是倫敦地鐵。

  倫敦最著名的地鐵站是國王十字車站。電影《哈利波特》中通往霍格沃茲魔法學校的火車便是從國王十字站出發。在這裡,甚至還能找到鼎鼎大名的九又四分之三站臺。因電影在此取景拍攝。國王十字站是廣大電影迷和旅遊愛好者來倫敦必去的景點。作為《哈利波特》粉,遊倫敦地鐵的第一站自然就是這裡。

  站在霍格沃茨特快列車的始發站,抬頭看見黑色的大穹頂,清晰可見的黑棕色的支架上挂著一面鐫刻著羅馬數字的圓鐘。不遠處,人群擁擠拍照,青少年歡呼跳躍,我心想那一定就是九又四分之三站臺了吧。我登上了去往霍格沃茨的列車,注視著他們漸漸地消失在我的視野裏。

  另一著名的車站就是貝克街車站。這裡擁有倫敦最古老的地鐵線。世界上第一條地鐵——倫敦地鐵,自1863年1月10日運作以來,距今已經有153年的歷史了。英國是一個厚重的國度,英國之行怎能不去拜讀他的歷史。在貝克街車站,有一個招貼畫大小的銅制銘牌,上面寫著:“此站臺係1863年世界第一條地鐵的一部分,特此證明。”一般來説,地鐵站臺兩側都是廣告,不過貝克街站有所不同,兩側是宣傳海報。它們生動地描繪了1863年這個站臺剛剛啟用時的情景。貝克街車站,堪稱倫敦地鐵歷史的博物館。

  坐著地鐵,幻燈片般的倫敦地鐵歷史,一頁頁出現在我眼前。一條條地鐵、一節節車廂、一趟趟人群,走過這裡。歲月易逝了容顏,卻延續著歷史。

  我開始理解為什麼英國人那麼熱愛他的建築、他的歷史,就是那些舊舊的東西,讓他們自豪地稱自己是英國人。

  除了這些著名的車站,還有那些流傳在車站內的動人故事。車站如果只是車站,他就只能是來去匆匆的存在;而車站如果有了情緒——像是離愁別緒,他就不再只是車站了,而會成為情感的寄託。是人的回憶和情感,讓車站有了感情。

  來到倫敦堤岸站,我聽到了“Mind the gap”的故事。

  “Mind the gap”是倫敦地鐵廣播裏的一句提示音,播放了數十年。這句話的意思,不只是“注意列車與站臺之間的空隙”,不只是一聲叮嚀,而是一個人永恒的慰藉。

  在倫敦地鐵,你可能會偶遇過這樣一位女士。她靜靜地坐在堤岸站的站臺上,只為等待著地鐵到達時的一句“Mind the gap”。

  她有一個很美的名字——瑪格麗特,而錄下這句地鐵提示音的主人就是她的丈夫——奧斯華?勞倫斯。他們相遇在摩洛哥,在倫敦北部攜手生活了40多年。2007年勞倫斯因為心腦血管疾病過世。在那之後,堤岸站就成了瑪格麗特寄託哀思的唯一去處。

  然而有一天,瑪格麗特發現丈夫的聲音被新的電子提示音取代。她説道:“11月1日,他不在了。我感到極度震驚,奧斯華已經不在了。我跑去服務處詢問,他們告訴我那裏已經換了新的電子系統,找不到他的聲音了。” 聽了瑪格麗特的講述,倫敦地鐵主管奈傑爾?霍爾尼斯被他們的愛情深深打動了。他和員工們一起翻出了舊版勞倫斯的錄音,再次啟用,併為她刻製了一張有丈夫聲音的光碟。

  瑪格麗特説:“他離開之後,我喜歡待在站臺上,靜靜等待那個聲音再次響起。這對我來説是一種巨大的安慰。它是特別的。”

  倫敦百年地鐵就像一場永不落幕的電影,歷史重演著、愛情邂逅著,時光交錯向前。

  有人説,戀上一座城,是因為住在城裏的人。倫敦城內的溫存和愛,是我不論走到哪兒、無論走多遠都不會忘記的感動。又有誰能拒絕得了這種溫暖,又有誰能厭倦這種詩意的生活呢。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