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二十載一紙風行 《余秋雨散文集》出版

時間:2015-12-31 08:53   來源:鳳凰讀書

  書名:《余秋雨散文》

  作者:余秋雨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內容簡介】

  余秋雨為我國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著雅致高貴的憂傷,神馳古今的浪漫,充滿終極關懷的文化品位,深受讀者喜愛,長期位居全球華人書排行前列,屢獲各項文學大獎。

  《余秋雨散文》除精選早期得風氣、開生面的經典文化散文外,還收錄了余秋雨近年來的散文代表作,如《中國文化為何長壽》、《中國文脈》、《祭筆》等。

  《余秋雨散文》亦收錄了《道士塔》一文,該文入選了中學課本。余秋雨散文重塑了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觀,成為全球華人一家三代共同的文化烙印。

  【目錄】

  中華文化為何長壽

  中國文脈

  黑色光亮

  魏晉絕響

  唐詩幾男子

  黃州突圍

  山莊背影

  抱愧山西

  道士塔

  風雨天一閣

  佐臨遺言

  謝家門孔

  文化之痛

  祭筆

  解經修行

  遠方的海

  附錄 余秋雨著作正版選目

  【內文試讀】

  中國文脈

  一

  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這種潛流,在近處很難發現,只有從遠處看去,才能領略大概,就像那一條倔犟的山脊所連成的天際線。正是這條天際線,使我們知道那個天地之大,以及那個天地之限,並領略了一種註定要長久包圍我們生命的文化儀式。因為太重要,又處於隱潛狀態,就特別容易産生誤會。因此,我們必須開宗明義,指出那些最常見的理論岔道,不讓它們來干擾文脈的潛流——

  一、這股潛流,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官方主流;

  二、這股潛流,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民間主流;

  三、這股潛流,屬於文學,並不從屬於哲學學派;

  四、這股潛流,雖然重要,但體量不大;

  五、這股潛流,並不一以貫之,而是時斷時續,斷多續少;

  六、這股潛流,對周圍的其他文學現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尋得這股潛流,是做減法的結果。我一向主張,研究文化和文學,先做加法,後做減法。減法更為重要,也更為艱難。

  減而見筋,減而顯神,減而得脈。減法難做,首先是因為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處於文化匱乏狀態,見字而敬,見文而信,見書而畏,不存在敢於大膽取捨的心理高度;其次,即使有了心理高度,也缺少品鑒高度,與多數哄傳一時的文化現象相比,“得脈”者沒有那麼多知音。大膽取捨,需要銳利斧鉞。但是,手握這種斧鉞的人,總是在開山辟路。那些只會坐在涼棚下説三道四、指手畫腳的人,大多不懂斧鉞。開山辟路的人沒有時間參與評論,由此造成了等級的倒錯、文脈的失落。等級,是文脈的生命。

  人世間,仕途的等級由官階來定,財富的等級由金額來定,醫生的等級由療效來定,明星的等級由傳播來定,而文學的等級則完全不同。文學的等級,與官階、財富、療效、傳播等因素完全無關,只由一種沒有明顯標誌的東西來定,這個東西叫品位。其他行業也講品位,但那只是附加,而不像文學,是唯一。

  總之,品位決定等級,等級構成文脈。但是,這中間的所有流程,都沒有清晰路標。這一來,事情就麻煩了。環顧四週,現在越來越多的“成功者”都想以文炫己,甚至以文訓世,結果讓人擔憂。有些“儒商”為了營造“企業文化”,強制職工背誦古代那些文化等級很低的發蒙文言;有些電視人永遠在繪聲繪色地講述著早就應該退出公共記憶的文化殘屑;有些當代“名士”更是染上了古代的“嗜痂之癖”,如魯迅所言,把遠年的紅腫潰爛,讚為“艷若桃花”。頗讓人不安的,是目前電視上某些文物鑒定和拍賣節目,只要牽涉到明清和近代書畫,就對作者的文化地位無限拔高。初一聽,溢美古人,無可厚非,但是這種事情不斷重復也就顛覆了文化的基本等級。就像一座十層高塔,本來輪廓清晰,突然底下幾層要自成天臺,那麼上面的幾層只能坍塌。試想,如果唐伯虎、乾隆都成了“中國古代一流詩人”,那麼,我們只能悄悄把整部《全唐詩》付之一炬了。

  書法也是一樣,一個驚人的天價投向一份中等水準的筆墨,就像一堆黃金把中國書法史的天平壓垮了。面對這種情況我曾深深一嘆:“文脈既隱,小丘稱峰;健翅已遠,殘羽充鵬。”照理,文物專家不懂文脈,億萬富翁不懂文化,十分正常。但現在,現代傳媒的滲透力度,拍賣資金的強烈誤導,使很多人難以抵拒地接受了這種空前的“文化改寫”,結果實在有點兒恐怖。有人説,對文學,應讓人們自由取用,不要劃分高低。這是典型的“文學民粹主義”,似是而非。就個人而言,不經過基本教育,何能自由取用?鼠目寸光、井蛙觀天,恰恰違背了“自由”的本義;就整體而言,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也不分高低,那就會失去民族的大道、人類的尊嚴,一切都將在眾聲喧嘩中不可收拾。

  如果不分高低,只讓每個時間和空間的民眾自由取用、集體“海選”,那麼,中國文學,能選得到那位流浪草澤、即將投水的屈原嗎?能選得到那位受過酷刑、恥而握筆的司馬遷嗎?能選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艱苦躬耕的陶淵明嗎?他們後來為民眾知道,並非民眾自己的行為。而且,知道了,也並不能體會他們的內涵。因此我敢斷言,任何民粹主義的自由海選,即便再有人數、再有資金,也與優秀文學基本無關。

  這不是文學的悲哀,而是文學的高貴。我主張,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領域,應該重啟文脈之思,重開嚴選之風,重立古今坐標,重建普世範本。為此,應努力撥去浮華熱鬧,遠離滔滔口水,進入深度探討。選擇自可不同,目標卻是同歸,那就是清理地基,搬開蕪雜,集得高墻巨磚,尋獲大柱石礎,讓出疏朗空間,洗凈眾人耳目,呼喚亙古偉步,期待天才再臨。由此,中華文化的復興,才有可能。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