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商務印書館與何香凝美術館聯袂推出“藝術史名著譯叢”,本月起發行

時間:2015-11-23 08:57   來源:鳳凰讀書

  “美術史研究代表一個民族的學術高度”,這是美術史專家、中國美術學院范景中教授對美術史研究的總結。近日,由范教授任主編、商務印書館與何香凝美術館合作出版的“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在籌備兩年多時間後,終於將和讀者見面。11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商務印書館的禮堂,“譯叢”出版方、譯者和國內諸多美術史研究專家共聚一堂,圍繞這套譯叢的出版過程及國內藝術史翻譯現狀,展開精彩研討。

  “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座談會,左起為:邵宏、尹吉男、陳平、沈語冰

  全景式展現現代西方藝術史

  梁啟超曾説“國家欲自強,以多譯西書為本”。藝術史學作為人文科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上世紀初滕固等中國藝術史學的開拓者就已開始將西方藝術史譯介到中國的工作,上世紀80年代中葉,范景中和一大批青年學者開始系統翻譯西方藝術史學的學術工程。它已對中國藝術史學及相關學科産生了持續、深入的影響。“藝術史名著譯叢”可謂這一學術工程的延續和發展。

  該叢書由著名藝術史學者、中國美術學院范景中教授擔任主編,由廣州美術學院黃專教授擔任學術策劃,是一套系統介紹西方藝術史和藝術史學的叢書,精選瓦爾堡、潘諾夫斯基、貢布裏希、哈斯克爾、弗裏德倫德爾、扎克斯爾、溫德、庫爾茨等世界一流藝術史家的西方藝術史學研究的經典論著約50種,並由資深藝術史研究者譯者共同精心翻譯完成,力圖全景式呈現現代西方藝術史學一個多世紀來的面貌和形態,為國內西方藝術史學研究提供全面詳盡的資料、新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視角。

  老中青三代譯者合力之作

  這套“藝術史名著譯叢”,從策劃到出版發行,凝聚了老中青三代藝術史研究者和譯者的心血。有老一輩的范景中教授任主編,有邵宏、陳平這些國內高校的美術史教授,也有一批年輕的譯者。翻譯界和藝術史研究領域幾代人的協作,貢獻出這套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史學譯叢,同時也展示了中國藝術史學薪火相傳的學術歷程。

  將於今年11月首發的兩本書為德國藝術史家弗裏德倫德爾的《論藝術與鑒賞》和英國美術史家佩夫斯納的《美術學院的歷史》,分別由廣州美術學院邵宏教授和上海大學陳平教授翻譯,兩位教授也在座談現場分享了自己的翻譯心得。

  邵宏教授在談到翻譯這部作品時提到,他是二十多歲時從ABC字母開始學習英語,而這次翻譯弗裏德倫德爾,是從英文翻譯後,直接以德文原版核對,力求對藝術學中每一個專業名詞,都做到追根溯源,從德文、英文中找到對應的詞彙。而作為叢書副主編的他,也是以此種方式,希望通過這套譯叢,能給國內學界的翻譯工作提供一套更好的標準和高品質的索引。

  譯叢中首發的另一本作品——佩夫斯納的《美術學院的歷史》,其實在十多年前已經由陳平教授翻譯,並成為各大高校給藝術類學生的推薦書目。但此次陳平教授,以多年研究和教學實踐中的體會,重譯了此書,可謂精益求精。陳教授引用魯迅的翻譯座右銘“字典不離手,冷汗不離身”表達了自己對翻譯中字斟句酌的謹慎。

  一套高標準的藝術史叢書

  浙江大學沈語冰教授在與譯者的座談中表示,翻譯絕不只是將作品從一種語言轉換到另一種語言。這套譯叢系統性地對外國藝術史著作提供了一種詮釋,樹立了能讓學界拿出來討論的標桿,他對這套譯叢的出版給了就很高的評價。他還列舉了一套譯叢出版之不易,從書目選擇,到翻譯和校對,再到印製發行,每個環節的成功才能産生一套優秀的叢書。

  “藝術史名著譯叢”的書目選擇經過了許多斟酌,並且徵詢了國外同行的意見,以遴選出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史作品。而翻譯過程中無論譯者、校對和責任編輯,都有很嚴格的把關。叢書的設計也是以能讓方家和讀者欣賞的原則。從內容到形式,每個細節的高標準,相信這套譯叢應能成為現階段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史叢書。

  “百年老店”與藝術機構的聯袂

  商務印書館于1897年創立於上海,是中國第一家現代出版機構,也是目前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出版機構之一。創辦一個多世紀以來,始終秉承著“引領學術、擔當文化”的學術傳統,一直致力於繼承中華優秀文化遺産及傳播海外新知,引譯出版了大量西方文化藝術類經典圖書,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批譯介了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學術思想著作,其中“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曾被讚許為“對我國學術文化有基本建設意義的重大工程”,是商務印書館學術出版精華的集中代表。“藝術史名著譯叢”是這一傳統在藝術史學領域的延續,也是對“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的有力補充。

  何香凝美術館是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國家級美術館。1997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何香凝藝術及中國當代藝術與當代學術的研究和建設,建館初期便開設了“人文之聲——何香凝美術館學術講座”,邀請跨領域的學者進行演講,並整理和編輯演講文集,使公眾有機會了解各人文學科的前沿研究成果,也使得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建立在與當代思想和學術同步的厚重基石上。通過合作策劃“藝術史名著譯叢”,也將推動美術館向藝術史學方向的轉型,有力展現中國現代美術館在中國當代學術建設中的作用。

  本次座談會上,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副總經理肖啟明和何香凝美術館副館長樂正維分別致辭。而為期兩天的會議,分別圍繞“譯叢選編原則、列選書目以及翻譯情況”“藝術史翻譯的原則、目的和技術”“藝術史翻譯與哲學、歷史、文學及其他學科翻譯的異同”“西方現當代藝術史翻譯的特殊問題”等四個議題展開研討,商務印書館還將介紹叢書出版進程。與會專家包括(按姓氏拼音為序)鮑靜靜、陳小文、陳平、范白丁、方立華、馮波、郭偉其、孔令偉、毛堅韌、邵宏、沈語冰、王玉冬、楊思梁、楊振宇、尹吉男、樂正維、張平、張曉劍、鄭岩等藝術史研究專家、叢書譯者和編委成員。與會專家將針對藝術史翻譯進行全面深入的交流,以期對國內藝術史譯介工作産生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於“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

  “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的出版將對推動國內藝術史研究,尤其是西方藝術史研究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譯叢副主編邵宏教授表示,這套叢書將在兩三年時間內,陸續推出50多種國外優秀的藝術史譯著。

  “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首批書目

  《論藝術與鑒賞》([德]馬克斯.J.弗裏德倫德爾 著,邵宏 譯,田春 校)(已出版)

  《美術學院的歷史》([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納 著,陳平 譯)(已出版)

  《瓦爾堡思想傳記》([英]E.H.貢布裏希 著,李本正 譯)

  《美術史的實踐和方法問題》([奧]奧托˙帕希特 著, 薛墨 譯)

  《歷史及其圖像》([英]弗朗西斯哈斯克爾 著,孔令偉 譯)

  《批評的藝術史家》([英]邁克爾波德羅 著,楊振宇 譯)

  《藝術批評史》([意]廖內洛文杜裏 著,邵宏 譯)

  《人民的形象——庫爾貝與1848年革命》([英]T.J.克拉克 著,張茜 譯)

  11月首發的《論藝術與鑒賞》和《美術學院的歷史》內容簡介、作譯者簡介

  《論藝術與鑒賞》

  內容簡介

  《論藝術與鑒賞》由三十八篇經驗性議論文組成,涉及藝術哲學和心理學、繪畫題材分類、形式批評、作品鑒定的基本要素,以及作品修復的標準和藝術文獻的鑒別等論題。

  本書中所表述的一些觀點,既來自作者的獨立思考,更來自一位鑒定專家所直接接觸到的相關問題,從而也使本書具有了獨特的意義。作者試圖通過這些文章讓讀者理解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尤其是繪畫藝術的本質原則,並尋求建立起一套更精確的術語系統,為自己建構起一些涉及學術與藝術之間關係的觀念。

  作者簡介

  馬克斯.J.弗裏德倫德爾(Max J.Friedlnder,1867—1958),曾任德國柏林繪畫館館長、藝術史家;擅長以鑒賞家式的方式研究藝術史。其基本觀點是:不應通過宏大的藝術和美學理論,而應基於感受力,即以風格批評的方式來審視作品。

  譯者簡介

  邵宏,1958年出生,江蘇南京人。文學博士、藝術史博士,現為廣州美術學院視覺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譯著有:《西方美術理論文選》(合譯,1995)、《美術語與技法詞典》(合譯,1995)、《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與藝術》(2008)、《風格問題》(2015)。

  《美術學院的歷史》

  內容簡介

  《美術學院的歷史》向讀者展示了從文藝復興至20世紀上半葉歐洲美術學院發展的歷史畫卷。

  本書開篇將academy這一術語的起源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學園的哲學傳統,並介紹了在美術學院誕生之前這一古典傳統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復活並得到蓬勃發展的大背景。在接下來的篇章中,作者以大量的史實和生動的敘述,從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到法國皇家美術學院,再到巴黎美術學院和國立包豪斯學校,一步步引領讀者領略了美術學院興起與發展的圖景。

  佩氏以講述四百年歐洲各地美術學院的性質、目標、組織法與教學法的演進為主線,討論了藝術家的社會地位、美術學院與行會的關係、藝術家與公眾及政府的關係、藝術創作與藝術市場的關係等重要話題,其中不乏鮮為人知的史料與趣聞。

  作者將美術教育這一主題置於歐洲廣闊的社會政治與經濟背景下進行考察,他就藝術教育所提出的問題是超時代的,至今依然具有啟示意義,同時也使得本書成為從社會學角度(趣味史、藝術品交易史、展覽史、收藏史)研究美術史的一個早期範例。

  作者簡介

  尼古拉斯 佩夫斯納(Nikolaus Pevsner,1902—1983),德裔英國美術史家,康橋大學斯萊德講座教授(1949—1955),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教授(1959—1969)。佩氏學術視野開闊,著作宏富,其研究在建築史與現代設計史領域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並且善於將嚴謹的學術研究化為雅俗共賞的形式引入大眾的視野。他從1942年開始策劃出版的“鵜鶘藝術史叢書”是20世紀規模最大、學術成就最高的英文藝術史叢書;編撰的46卷本《英國建築》(1951—1974)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美術史傑作之一。其主要著作還包括《現代設計的先行者》(1936)、《美術學院的歷史》(1940)、《歐洲建築史綱》(1942)、《英國藝術的英國品性》(1956)、《建築與設計研究》(1968)、《建築類型史》(1976)等。由於他傑出的學術貢獻,英國皇家建築研究院于1967年授予他金質獎章;兩年之後他又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封號。

  譯者簡介

  陳平,1954年出生,江蘇南京人。現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受聘為四川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副總編輯、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主任(2005—2014)。著有《李格爾與藝術科學》、《外國建築史》和《西方美術史學史》;譯有李格爾的《羅馬晚期的工藝美術》、德沃夏克的《作為精神史的美術史》、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等十余部;主編有“美術史里程碑叢書”。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