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民國文學十五講》:民國班來了撥新同學

時間:2015-11-09 08:10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民國班來了撥新同學

  《民國文學十五講》 孫鬱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5年8月

  讀“十五講”前,一説“現代文學”,我會跟好多人一樣,瞬間啟動矜持模式——好多年前,咱混過中文系呀,雖説跟王爾德不熟,跟梅堯臣緣淺,跟車爾尼雪夫斯基吃冰棍拉冰棍,可魯郭茅巴老曹總歸熟得不能再熟,大二,因緣際會,老北京站二樓嘈雜候車廳外,還跟路過北京的蕭軍老爺子聊過二十分鐘呢,再不濟,斯琴高娃的虎妞、孫道臨的周樸園、黃宗英的梅表姐,終歸是看過的……有意思的是,翻開孫郁先生的這本新作,上述矜持立馬雲散。

  它完全不照套路來啊!就算對現代文學標桿“唐弢版”如數家珍,讀“十五講”,仍會被作者的全新設定吸引——其中它最重要的,是它將“清末民初文學生態”作為統領全書的綱要,它“從文章學、從文學的角度進入那段歷史,審視那一代中國文人的生存狀況,發現那時候人們的漢語表達”,並將些與民國文學勾連成一泓大湖,就此分列新文學、舊派小説、舊詩詞、新詩、學人筆記、梨園文化、左派小説等完全有別於慣常左翼視角的文化生態視點,如此,民國文學久被割裂的生態脈象被小心翼翼重新接續——這接續讓那些貌似熟知的作家、作品忽然陌生,忽然新鮮,忽然妙趣橫生,比如魯迅,就“陌生”到不再是語文老師標準答案裏的ABCD,就“新鮮”到不再是官媒紀念會上高頭講章裏的N個“家”N個“最”,同此,老舍、曹禺、沈從文、蕭紅、張愛玲之類的“老人”也因此宛若“新人”。

  它完全不顧及均衡感啊!品讀作品,賞鑒作家,“十五講”拒絕面面俱到,遵循“文學史不都是知識的羅列還有精神的對話”的撰史理念,魯迅個人藏書14000余冊、一生計譯介15個國家 77位作家225部作品這類貌似無關的細節反被作者看重,並認為是理解魯迅“暗功夫”關節點,同此,錢鍾書處世為人的風涼高冷成為作者解讀《圍城》的重要依據,老舍一以貫之的反文人腔成為作者重釋《駱駝祥子》的一把利刃……作者甚至花費不小篇幅,對作家天馬行空、不黨不群的“孤僻”剖陳賞鑒,認定不合時宜之程度,往往才是一個作家文學成就高低的分界點,在這一點上,作者與薩義德貌合神離——薩老師説過這樣的話:“我生命裏有這麼多不和諧音,我已學會不必處處人地皆宜,寧取格格不入。”

  它完全沒有講稿腔啊!讀“十五講”,那種八股講章式的一板一眼、高大堂皇完全沒有。“十五講”書稿的確來自授課實錄,可經由整理、修正、翻寫,已然完全個人化。“蕭紅常常給我們帶來審美的驚訝,悄然的筆觸竟拽動了僵死的村莊和小鎮,招那些亡靈和太陽的影子來,在空曠的天地間起舞。文字自由無偽,章法隨性而出,似乎沒有規矩,而深處則有愛欲的流盼”——這段“蕭紅論”在我讀來,簡直就是宣敘調與咏嘆調的交匯,愛憐滿格,咏嘆再三,剖陳探究,讚美無度,説它是“講稿”沒人會信——因為這種無視均衡、直抒胸臆的解讀本身已是一種審美驚訝——驚訝張愛玲糾結一生的失敗感,驚訝張天翼作品與魯迅作品文學基因的高度相似,驚訝真正拯救曹禺文學成就的,既非極左定義的階級鬥爭,亦非作者定義的階層矛盾,而是其作品本身所洋溢出來的非意識形態表述……

  住大學家屬區小十年了,讀完“十五講”那個下午,天兒不錯,窗外朗朗秋陽,開學季歡聲笑語不時飄過,那一刻,我有個恍惚轉瞬即逝,在此倒是不妨完整表述——那恍惚裏,此前一眾貌似熟悉的陌生人經由孫先生的新鮮闡釋,竟變成我們或可重見、重讀、再度驚喜連連的新作家,他們就像開學季民國班來的一撥新同學,曹禺來得最早,老舍還沒進教室,就跟路邊的一位大爺扯上閒天兒,謝無量溫文爾雅,張天翼聲若洪鐘,柔石近視得厲害,沈從文步子輕得像只貓,錢鍾書沉個臉,坐在靠窗最後那個位子上默默看書……張愛玲到得最晚,她心中的叨念高冷空大:除了成名,這世上還有什麼值得一急?(黃集偉)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