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約會孤獨國——周夢蝶向明詩歌分享會四月舉行

時間:2015-04-17 08:15   來源:搜狐讀書頻道

  四月是詩歌的季節。本月11日和12日,由中央編譯出版社舉辦的“約會孤獨國——周夢蝶、向明詩歌分享會”在庫布裏克書店舉行。

  被稱為“儒家美學的躬行者”的著名詩人向明自臺灣遠道而來,與大陸著名學者和詩人唐曉渡、高興、吳思敬等進行了精彩交流和對話。有古琴琵琶,有詩有歌,人間四月天,人們在北京用最美的語言表達面對世界的一種姿態。

  紀念周公,大陸先行

  詩人周夢蝶,一道讓人難以忘懷的文學風景。系列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在大陸熱映,其中《化城再來人》講述的就是周夢蝶的故事。

  周夢蝶于去年五月一日化蝶歸去,兩岸周公粉絲為之同哀。在紀念這位詩壇巨擘逝世一週年之際,中央編譯出版社隆重推出了簡體版周夢蝶詩集——《鳥道——周夢蝶世紀詩選》,深具特別意義。該書不僅是中國大陸出版的首部簡體版周夢蝶詩集,也是兩岸三地乃至全球華語世界首部簡體版周夢蝶詩集。據悉,臺灣將在周公忌日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大陸的活動可謂先行和前奏。

  同時,中央編譯出版社還推出了臺灣另一位重要詩人向明的簡體版詩集——《外面的風很冷——向明世紀詩選》。

  著名文學評論家、詩人唐曉渡,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詩探索》雜誌主編吳思敬均表示,臺灣兩位重要詩人的詩集《鳥道——周夢蝶世紀詩選》、《外面的風很冷——向明世紀詩選》在大陸出版,這是兩岸詩壇的盛事,很高興能共襄此一盛舉。

  為什麼要讀周夢蝶

  為什麼要讀周夢蝶?與會人士似達成這樣一種共識:

  首先,他以詩為生命的存在方式,面對世界的姿態,令世人景仰。

  他是一位神秘而傑出的詩人,也是臺北一道重要的文化風景:在武昌街擺書攤賣維生,專賣詩集和純度極高的文學作品,藏青長袍,仙風道骨,吸引了當時許多嚮往文學的男女青年。作為一個詩人,周夢蝶已不單單是一則傳奇,更是時代文人的表徵,頗具標誌作用。

  龍應臺曾雲:周先生,以他寧守孤獨的文學深邃,告訴我們動蕩的世界,這世上總有一些東西,是永恒的。

  其次,他的詩具有漢語之大美。

  中國古典文學專家、加拿大皇家學院院士葉嘉瑩認為,周夢蝶的詩,達到了一種自“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的境界。

  周夢蝶詩歌的研究者、臺灣高雄師範大學教授曾進豐指出,其“《孤獨國》蘊藉‘寧靜孤絕’之美;《還魂草》透顯‘苦情’特徵;《十三朵白菊花》散發幽靜、閒曠乃至蕭瑟‘清趣’;《約會》悠然灑脫,搖曳空靈‘禪趣’;《有一種鳥或人》繁複歸於簡約,流露率真之‘諧趣”’。“詩壇孤峰別流周夢蝶,獨標情、禪同構合轍,既賡續古典詩詞悠閒情境,續寫了中國文學新頁,對於當代禪詩,兼具啟示之功與廓清之效。周夢蝶用生命寫詩,以詩拯救生命的悲哀,創造了瑩潔無瑕、淡雅真醇的風騷典律,精神永不腐不朽。”

  《鳥道——周夢蝶世紀詩選》中的五十首詩篇,首首精彩絕倫,堪稱臺灣文學經典。

  第三,他還是一位具有國際視野的詩人。

  詩人雖徹骨寂寞,苦心為詩,但他的視野並不狹窄。其“孤獨國”中“有曼陀羅花、橄欖樹和玉蝴蝶”;有“蒼鷹在高空”,“忙於他的盤旋”;有孤寂而溫暖、高遠而美妙“鳥道”……事實上,周詩不僅融合儒、釋、道哲學,兼攝中外宗教,冶為一爐,且中西歷史文化、音樂、戲劇、繪畫等均有涉獵,中外歷史名人閒庭勝步穿行詩中,萬物各得其所,閒適而悠然。

  用心品味周夢蝶的詩,定讓人雕刻時光,參悟生命,物我兩忘。

  詩人總是老得漂亮

  向明也是臺灣一位很重要的詩人,是周夢蝶先生幾十年的老朋友,也是詩友(同為藍星詩社資深成員,同一年出版處女詩集)。此番來京,他在分享會上既為大陸讀者講述“我所知道的周夢蝶”,講述周公的故事,也為大家講述自己“為詩憔悴為詩狂”生命體驗。

  在超過半世紀的文學生涯中,向明寫詩、編詩、評詩、解詩,投身於詩歌運動,創辦詩歌刊物,宛如聖徒犧牲奉獻而無怨無悔,以至於詩成為生命存在的方式。這些都在《外面的風很冷——向明世紀詩選》那七十余首呈現詩人創作軌跡的詩歌中,從兩岸詩人和學者的描述和評鑒中得到印證。

  他的詩平實、簡單,卻能將尋常化為絕妙。大陸著名詩人綠原稱讚向明的詩“宛如陽光顆粒似的發光”。

  詩人雖已八十七歲高齡,但寫詩後勁愈盛。讀了向明的詩,最深的感受——正如另一位出生於一九二八年的臺灣詩人洛夫所雲——就是他老得瀟灑,老得漂亮。向明説:“雖然歲數已壓得伸不直腰/但我現在仍感覺/自己真還不夠老//你看公園那株大榕樹/活在那麼嘈雜的馬路邊/鬍鬚都已經拖在地上/還是那麼一個勁地怒指天高。” 這首題贈給周夢蝶的詩,也是向明先生本人的真實寫照。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