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溆草堂是一個紐帶,將朋友們凝聚在一起。
▲來賓們自找位置邊吃邊聊
▲來賓抱起吉他邊彈邊唱獻給小酌的人們
▲書籍和CD整齊地擺滿了整個屋子
楊濟為,51歲,藏書家,11年前來重慶定居的溫州儒商。妻子鄭曉微44歲,重慶女性文化促進會理事、重慶甌溆草堂當代藝術機構創辦人。
骨子裏的文人氣息,讓他們索性在家中宴客,已延續五六年。
渝北區復地上城小區160平方米的房子,楊濟為的住所成了他的會友地、宴會廳、詩歌會所、藏書閣。楊濟為給它取了個風雅的名字:甌溆草堂。
有人把楊濟為與北京那位擺10年流水席的重慶崽兒黃珂相提並論———大夥在楊家喝酒清談論詩文,盡興之後各自散去,頗有魏晉之風,重慶孟嘗君的名號就從這裡叫響。
重慶晚報記者 嚴藝菲 劉潤 攝影報道
食具上百套
家中流水席
約訪楊濟為並不難,向重慶文青圈資深人物打聽他的電話號碼,不出5個,一定能問到。每隔幾天,在他家一定能蹭上一頓賓朋紛至的大餐,好奇者、嚮往者、崇拜者……兼而有之,只需你帶上一篇詩文即可。
3月13日下午5時,甌溆草堂。半掩的門戶,切菜的聲音,飄散的飯菜香。客廳墻上“甌溆草堂”字幅讓家裏聚集的文氣呼之欲出。
一場重慶著名詩人雅讀會將在楊家舉行,眾多詩人與青年藝術家齊聚於此,客廳用畫架挂著一張詩人雅讀會的海報。
其實,楊家的聚會講究的就是隨性。“吃出性情,吃得像在自家廚房,吃得人互不相識卻一見如故,吃罷拍拍屁股走人,也可徹夜清談不理會主人,只有這裡了。”一位食客告訴重慶晚報記者。
對楊濟為的採訪是在廚房進行的,因為他得身兼大廚。因為人數多而不確定,他們買了100套食具與酒杯。“自助餐比較多,主要是人多了餐桌坐不下,大家拿著餐盤站著坐著,聊著喝著吃著,講究的就是個隨性。”楊濟為説。
這次估計會來40人,他們準備了大份量的8個冷菜、6個熱菜,兩種主食和一個甜品。冷菜包括鹵豆腐、滷雞腿、五花肉炒鰻魚幹、豆芽拌海帶等。熱菜包括咖喱牛肉、排骨蘿蔔湯、酸菜魚、炒年糕等。
每道菜都簡單又不簡單。年糕是溫州送來的,比重慶年糕口感更細更綿扎,炒年糕之前先要炒香菇,再用遇過香菇的油炒煸半肥瘦的土豬肉,當香菇、豬肉、豬油纏綿出肉香時再放入年糕,加醬油、糖、鹽一起炒制,起鍋前放入已經燙好的芥菜,最後香菇、豬肉、年糕都染上一層光澤與香氣,這才成了一道炒年糕。
咖喱牛肉是兩口子的拿手菜,也是每次家宴的固定菜,秘訣在於用日本金牌咖喱、馬來西亞咖喱粉和椰汁、奶酪一起做料。
帶來一首詩
免費吃頓飯
一個下午,楊濟為電話不停響起,有人彙報自己走到哪了,有人説要過來做酸菜魚,還有人説拿了香腸來,問楊家有沒有蒜苗。
下午5時開始,不停有人到訪。不論認識與否,他們很快在客廳熟絡起來,喝茶談笑、看書聽碟。一位法國歸來的詩人選了一張皮耶佐拉的自由探戈手風琴曲CD放起來,家裏頓時就像浸泡在葡萄酒裏一樣浪漫。
第一個到達的是從成都請假過來的詩人胡馬。楊濟為小跑出廚房,兩人來了一個擁抱。“重慶九大詩人雅讀會,再遠也要來。一到這裡,聞到撲面而來的書氣我就舒服了。”胡馬笑著取下背包。
30歲女畫家羅甜甜脫下外套,一頭扎進廚房幫忙切菜、熱豆漿……“我來了很多次了,愛上了這裡。”羅甜甜説,來這裡不單為美食,重頭在於飯後的沙龍聚會,每一次都是能讓心靈滿足的思想碰撞。
放CD的詩人陳琰楓為這次詩會專門創作了兩首新詩,本土詩人李海洲是他的老師。“我第一次來是去年5月,畫家車前子在這裡辦畫展。我們幾個在楊兄家喝浙江黃酒,一直聊到淩晨三四點勁頭仍盛,我又把一個吉他手請來,大家彈琴暢敘,清晨才散。從此以後,我就喜歡上這裡了。”李海洲邊喝茶邊説。
楊濟為來重慶已經11年,以家宴友是從五六年前開始。他在重慶做生意,幾乎不用親手打理,空閒時間就多了起來。讓朋友們有一個交流藝術的場地,一個友情流動的地方。“來我這裡吃飯肯定不談錢,我的收入可以支撐,但也需要你帶來一些東西,比如音樂、繪畫、詩歌等,又或者你有一顆熱愛文藝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