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世界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人,此前我國曾有三個版本的譯文選集。7日,新中國成立以來德語界承擔的最大翻譯工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歌德全集》翻譯”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啟動,匯集國內德語翻譯領域精英,預計耗時10年左右。
今天,我們為何重譯歌德?
《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都是歌德在全世界知名的作品。然而即使在德國國內,也很少有人知道,如今流傳的版本大都經過歌德自己的“修訂”。例如,在《少年維特之煩惱》創作中,歌德寫進了不少自己的真人真事,初版後出於種種考慮,修改後發行了第二版。
《歌德全集》翻譯項目首席專家、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教授衛茂平介紹,經過海內外專家的反覆比對,最終選定的翻譯原版為法蘭克福版《歌德全集》,這不僅是目前收集歌德作品最全的一個版本,而且還涵蓋了大量海外學者對歌德的研究和註釋。無論是 《少年維特之煩惱》還是《浮士德》,都將翻譯“最初版”和“修訂版”,讓更多讀者全面欣賞歌德這位文學巨匠的文思風采。
據悉,此前國內的三個譯文選集,分別是6卷版、10卷版、14卷版。此次計劃出版的《歌德全集》中譯本規模預計在3000萬字左右,約40至50卷,翻譯的內容涉及其詩歌、戲劇、小説、自傳、遊記、日記、書信、談話、美學論著、自然科學研究論著、文牘和歌德完成的翻譯文字,同時包涵《歌德全集》箋注的選譯。
我們需要一個完整的歌德
“歌德是德國文學振興的重要力量,對他的全方位研究、譯釋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當代世界文化”,參與項目的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葉廷芳認為,向漢語世界介紹一個完整的歌德,意義正在於此。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團隊中,不僅有翻譯專家,更有科學史專家參與,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方在慶就是其中之一。他介紹,歌德不僅是詩人、文學家、國務活動家,在礦物學、醫學等自然科學領域,也有許多探索。當年,他與物理學家牛頓在“光與顏色”上的一番論爭,如今已是人類探索未知過程中的一段佳話。
◆翻譯:
解釋這世界,努力詮釋未來
歌德始終關注中國的文學創作。1827年,歌德78歲,這一年正是他一生創作中最後一個興旺期的開端。他完成了《威廉 邁斯特》第二部和《浮士德》第二部;這一年也是他接觸中國文學作品最多的一年。在他晚年與友人的對談記錄中,他這樣説:“我們和中國人的思維、情感,沒有距離。”
“翻譯的意義,從來不僅止于從語言到語言,更是解釋這世界,並努力詮釋未來”,項目子課題負責人、上外黨委書記姜鋒博士説,上世紀20年代,郭沫若就提出,希望整合翻譯力量、在國內出版歌德全集中譯本。直到將近100年後,一代翻譯大家的學術夙願才等到了“天時、地利、人和”。這項規模浩大的學術文化工程,目前吸納的中德兩國名家學者規模達80人左右。
據《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