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姜昆兩會建言:傳統文化課替代《品德與生活》

時間:2015-03-09 08:43   來源:北京晚報

  昨天下午,在全國政協分組討論現場,幾位文藝組的委員針對漢字的傳承展開了熱議,首先提出議題的是馮小剛委員。

  “能不能選擇50至200個最有含義的繁體字,回到課本裏來,這樣不會給孩子增加負擔,也能讓孩子感覺到中華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別失傳了!”馮小剛説,文化傳承需要繁體字,希望學校教育能教孩子們一些有生活含義、反映祖先智慧的字。

  馮小剛的發言,得到了在場多個委員的認同。他們也一再強調,不是要完全恢復繁體字,而是要傳承文化內涵。

  馮驥才委員説,從篆書到隸書到楷書,傳播越快對字的要求就越簡單,簡化字為了傳播速度丟掉了文化意義。“我們也不是要完全恢復繁體字,可以選出100個字,讓孩子們起碼認得,知道這些字是怎麼簡化的和有什麼傳統內涵。”

  鬱鈞劍委員表示,讓孩子學習繁體字不等於恢復繁體字。他説:“關於繁體字的問題,我已經連續提了三到四次,我希望讓孩子懂得一些繁體字。這很簡單的,不是要恢復繁體字。”

  張國立委員也表示了支援,“我們要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文字的美,給他們多講講繁體字的故事,這樣來樹立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們過去丟了太多傳統文化的東西,希望現在找補回來一點。”

  姜昆:傳統文化課替代《品德與生活》

  “讓學生讀讀《弟子規》和《論語》,或者讓學生學習一下詩詞吟誦、唱唱京劇就是傳統文化教育了……”昨天下午,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分組討論現場地,姜昆委員説。

  姜昆説,目前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令人擔憂。首先,大多數教育工作者對傳統文化教育認識不夠深刻,很多已經自發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學校缺乏統一、有效的管理。書商為了爭奪利益,更是在短時間內快速拼湊出大量編輯水準低下、謬誤百齣、往往代表個人觀點的國學讀本,導致“傳統文化進課堂”過程中,各地中小學普遍存在著教育目標不明確、課程體系不健全、教學內容不規範、師資培養不專業等亂象。

  其次,現有小學課程體系中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已不能完全滿足需要,亟須作出調整和補充。據調研,目前仍通行全國小學的《品德與生活》(小學低年段)、《品德與社會》(小學高年段),2002年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後進入小學課程體系並沿用至今,學校每週專設1至2課時開設此課。目前,一線教師們對該課程的評價是:因年代較早,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當代學生的需求;編排的內容部分是語文、歷史、科學等學科已涉及的內容,沒有學科特色;課程內容泛泛,是孩子們都已熟知並已經掌握的內容;説教味過濃,孩子們普遍興趣不高。很多老師轉而將該課上為寫字課、閱讀課等其他課程。這種現狀,對處於黃金學習期的孩子們而言,是令人痛心的學科資源浪費。

  姜昆認為,在孩子們需要良好行為規範養成和美好人格塑造的重要階段,以粗糙的內容和説教的方式,讓孩子們從小便在“説一套做一套”的怪圈中成長,是當下出現社會道德滑坡、缺乏民族自信等國家文化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姜昆委員建議,首先要提高教育工作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次認識。其次,在小學階段把傳統文化教育列為國家必修課程。建議在小學階段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國家級必修課程,由國家配備相應課時,並提供教材、師資培訓等專項財政支援。

  姜昆委員還建議,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內容,並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替代小學階段現有《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科目,構建“中國式人格教育”課程體系。記者 龍露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