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魯迅曾對《藤野先生》有塗改 或邊寫邊改
1976年,由國家文物局牽頭,文物出版社陸續出版了六函共60卷《魯迅手稿全集》。全書重約20公斤,是當時魯迅手稿最完整的匯集。作為對該全集的拾遺補缺,“《魯迅手稿全集》文獻整理與研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立項。記者近日獲悉,經過兩年多的研究,該課題有了新的發現。
《藤野先生》被涂原題説明什麼
辨識魯迅創作中被塗抹的文字,是該課題的一個新發現。課題組首席專家王錫榮説,這項整理與研究課題有時要借助一些技術手段。日本學者佐藤明久先生辨識魯迅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原題,借助的便是照相技術。
事情緣起于2002年,佐藤明久訪問上海魯迅紀念館時看到《藤野先生》手稿(複製件)。該手稿以黑墨書寫在印有紅線條的便箋紙上,他注意到,魯迅在標題位置涂去了幾個字,只留下“先生”二字,而在右邊另起一行寫上“藤野”。在中國和日本教科書中,都曾收錄《藤野先生》,佐藤明久向兩國教育工作者諮詢,得到的答案是大家都不知道“藤野先生”是魯迅修改後的題目。根據朱正《魯迅手稿管窺》一書,保存下來的魯迅手稿中,只有《藤野先生》的題目有修改。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佐藤明久對塗改部分一探究竟。
佐藤明久從字跡的大小間隔入手,仔細測量後發現,題目中的“藤野先生”4字,各字大小約0.8毫米,涂去部分約3.6毫米。每個字間隔約0.2毫米,由此推斷,魯迅涂去的部分為4個字。從手稿複製件上看,涂去部分後兩個字可以看出是“藤野”,但前兩個字涂得太黑難以辨認。2008年9月26日,在多位中國專家的相助下,佐藤明久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如願看到原稿。經近距離查看,基本可以斷定涂去部分的第二個字為“師”,第一個字疑為“我”、“尊”、“老”、“吾”4字中的一個。只是用肉眼無法做出最後判斷。2010年12月,佐藤明久再度來到中國國家圖書館,借助影像技術,通過變換光圈、快門速度,第一個字“吾”終於露出廬山真面目。《藤野先生》的原題是《吾師藤野先生》。
為何要做此修改?王錫榮分析認為:因為“吾師藤野先生”這個稱謂有語病。“吾師已經是先生了,再稱先生就重復了。還有,魯迅的老師有好幾位,如果稱吾師,似乎只有一個老師,所以最後改成‘藤野先生’。”研究者發現,魯迅的修改有反覆的過程,一句話寫出來,往往邊寫邊改,改完又改。比如在散文集《朝花夕拾》第340頁第十二行“我是一天也住不舒服的”,手稿“舒服”原為“下”,後改為“安穩”,再改“舒服”,從修改內容可以看出魯迅寫作時的狀態。
魯迅鮮為人知的文學翻譯成就
據翻譯界前輩戈寶權統計,魯迅一生翻譯了14個國家近100位作家的作品,印成了33個單行本,總字數超過250萬字。其中,魯迅的兒童文學翻譯特別引人關注。
1921年5月,蘇聯童話作家愛羅先珂因同情社會主義,在日本受辱並被驅逐。這位盲人作家敏感而熾熱的博愛之心讓魯迅産生了深深的共鳴。1921年7月27日,魯迅在寫給當時在北京西山碧雲寺養病的周作人的信裏談到擬訂購愛羅先珂的童話集《夜明前之歌》。當年9月10日,魯迅即把意願付諸實施,據日文版《夜明前之歌》譯出《池邊》,由此開始其兒童文學翻譯。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中良指出,收入小説集《吶喊》的前六篇小説,少有對自然的主體性描寫。然而,到了譯出愛羅先珂的大部分童話與童話劇《桃色的雲》之後,小説中自然描寫的比重明顯增加。《吶喊》的前11篇小説裏,動物出場很少,而在翻譯完《小雞的悲劇》之後,魯迅寫下了《兔和貓》、《鴨的喜劇》,小動物更大程度地進入了作品,甚至成為主角。這一時期,童心、童趣得到正面的描寫與充分的展開。
現存最早手跡或為《擬購書目》
魯迅喜愛美術,青少年時期常買來宣紙覆在繡像小説上,把書上的人物等描下來,再訂成小冊子。少年魯迅對美術的熱愛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證明:魯迅親筆所寫的《擬購書目》。學者葛濤最近在北京魯迅博物館資料室中發現了這份少年時期魯迅打算向上海點石齋書局購買書籍的書單。
從該書單可以看出,魯迅擬購書目共15種,全部為經典石印本畫冊和書法書籍。例如,《晚笑堂畫傳》是清代人物畫譜。魯迅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研究和編寫《北平箋譜》時,曾多次提及該畫傳,認為其是我國古代版畫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泛槎圖》是清代張寶所繪,該書各集題咏多達300余家,當時的書法名流、學者公卿,網羅殆遍。《歷代名媛圖説》是漢代劉向所撰,明代汪氏增輯錄,仇英繪圖。《毓秀堂畫傳》則是石印本中的翹楚,內收晚清著名書畫家王墀所繪歷史傳説中“釋道隱逸英雄俠客”人物畫像160幅,線條簡潔流暢,人物傳神細膩,按一圖一傳記的體例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