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信忠
《我們臺灣這些年》出續集,作者廖信忠接受專訪
細節之中觀臺灣
“關於真正的臺灣,你又了解多少?”這是臺灣青年廖信忠常常問大陸朋友的問題。回答是吳宗憲的綜藝節目?是繁體字和豎排出版物?還是康師傅速食麵和旺旺牛奶?
而廖信忠將這些問題的回答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叫做《我們臺灣這些年》。這本書于2009年出版,成為當年度各大圖書排
行榜銷售冠軍。《新京報》書評週刊甚至這樣評論:我們了解臺灣嗎?看了這本書,才會了解真正的臺灣。
5年後,《我們臺灣這些年2》問世。作者廖信忠坦言,這幾十年來,臺灣和大陸聯絡溝通日益緊密,不少讀者通過《我們臺灣這些年》讀到了自己的生活。12月8日,本報記者通過郵件專訪了廖信忠。
1977年出生於臺灣,畢業于東吳大學,現定居上海。
一直以來,臺灣漸漸成了大陸人眼中的臺灣,形象中有杜撰與臆想的成分。
5年前,臺灣“70後”青年廖信忠通過天涯社區發表了一個帖子,講述了30多年來,他在臺灣的成長經歷。隨著日漸更新,每天均有逾萬名網友跟帖,討論兩岸相關話題。隨即,集結成《我們臺灣這些年》,在大陸書市掀起一股了解臺灣、讀懂臺灣的狂潮。
學者、《鳳凰週刊》主編師永剛評價,《我們臺灣這些年》的出版是兩岸普通民眾交流的一個契機,使兩岸之間的更多目光投向普通百姓們真實的日常生活。
從《我們臺灣這些年》到《我們臺灣這些年2》,作者廖信忠一直在講一些生活中的小片段和經歷,從這些八卦中,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臺灣的真實生活。
《我們臺灣這些年2》是這本暢銷書的延續。之所以暌違5年才出版,因為廖信忠做了很多素材收集工作,包括採訪退休老兵,生活在臺灣的本省人和外省人等。
細節和親民,是續集的特色。譬如很多人熟悉的永和豆漿,在《我們臺灣這些年2》中,廖信忠介紹了其流行的始末。上世紀50年代,一群來自大陸的北方人,為求謀生便在臺灣永和地區賣起了豆漿。起先,臺灣本省人不太接受,因而很長時間經營慘澹。
後來,臺灣棒球在各類比賽中屢獲佳績,在臺灣地區掀起了一股熬夜看轉播的熱潮。因為時差,比賽結束後幾乎臨近半夜或清晨,在此時段,只有永和的豆漿店供應早餐,大夥兒便相約一起去吃早餐。如此,永和豆漿便風靡臺灣,進而也轉向大陸經營。
廖信忠借助此書,消除了很多人過去對臺灣一些不切實際的想像。“有些讀者可能會説,臺灣承襲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實際上我覺得,臺灣就是一個很普通的社會,它發展到現在,只是一個地區的社會境況該有的樣子,沒有特別好,也沒有特別壞。”回復郵件裏,廖信忠如是慨嘆。
正如豆瓣讀書用戶“張佳瑋”評論《我們臺灣這些年》系列,“不偏不倚有時並不是那麼難的事,如果只講個人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所見所聞,是不是反而會無意間,成為最忠實的歷史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