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楊煉:80年的“詩歌熱”發生在“社會冷”的背景上

時間:2014-10-27 08:46   來源:呼和浩特晚報

  “你摟抱住一棵死去多年的杉樹|痛苦,嘔吐,就像摟抱住|失蹤了十幾年,至今仍蹤影全無的母親……”“飛機猶如懷孕的多春魚,將我們分娩于海南|那條來接領我們的人,産地山東,淳厚牌的微笑滿面……”

  這些詩句來自一個20齣頭的年輕人,他有一個怪怪的網名:“烏鳥鳥”。烏鳥鳥出生於貧寒的農村家庭,2003年起一直在佛山一家薄膜廠當流水線工人,今年4月剛失業。

  多年來,烏鳥鳥習慣了在自控生産的機器旁寫作,把詩寫在工作表格的背面,下班回家再修改。這些詩句的來源——《狂想》系列詩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這樣完成的。

  然而,22日下午,正是憑《狂想》系列詩,這位失業的中國農民工在第二屆北京文藝網國際華文詩歌獎頒獎典禮上成為獲獎嘉賓。

  詩歌獎評委會這樣評價他的作品:他把這一切(底層生活經驗)隱含在經過變形處理的荒誕誇張的想像與敘述中。他的《狂想》系列,遍佈陰鬱驚悚的黑色幽默,以及與之相關的震驚筆法……騎乘自由無羈的狂想,去嘲弄擊打這個救贖無望的冷酷世界。

  本屆國際華文詩歌獎由北京文藝網主辦,北京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等中國文化機構,以及不列顛文學翻譯中心,紐卡斯爾文學藝術中心共同協辦。

  評審委員會由著名詩人楊煉、于堅、瞿永明、楊小濱等九人組成,楊煉及著名詩人威廉赫伯特分別擔任此次國際華文詩歌獎評審的主任委員與國際總監。

  據組織委員會主席楊佴旻博士介紹,自2013年7月15日,至2014年7月15日投稿截止,歷時一年,詩歌獎共接收投稿6722帖,近5萬首詩。其中,詩歌獎投稿6121帖,詩集獎投稿601帖。去年的投稿詩歌達到8萬首。

  “兩屆詩歌獎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巨大的詩歌創作群體,以及他們的創作活力和熱情。”楊佴旻對記者表示,正是對詩歌的單純熱愛,讓他創辦了這個詩歌獎。

  除了三等獎獲得者烏鳥鳥之外,詩人蔣浩、孫謙分別憑藉《遊仙詩》《蘇菲的絕唱》摘得本次詩歌獎一二名桂冠;第一部詩集獎獲獎者為上官南華,獲獎作品為《八聲甘州》。

  “不小心,和衣而眠時,裹挾了粉刺|和花序。獅子座垂下嫩枝,注射|萬有引力到一葦之身。飄起來的|仙人球,在肥皂泡裏,出神地褪刺;|浴巾的四隻無憂角,挑逗四季輪迴……”

  蔣浩從中國遊仙詩傳統中發現了與新詩創作相通的因素:對想像力的推崇,對自由的追尋。“《遊仙詩》以精妙的詩藝和修道式的苦吟,把每個字的修辭能量都發揮得淋漓盡致……由此打磨出一條玲瓏剔透的升‘仙’之路。”著名詩歌評論家唐曉渡這樣點評。

  回族老詩人孫謙的《蘇菲的絕唱》則處理了一個複雜的宗教主題:伊斯蘭文化的現代精神。

  “如果説首屆詩歌獎,打開了世界對當代華文詩這一沉潛海洋的認識,因此掀動了國際關注的海嘯,那麼第二屆詩歌獎,則體現了更深刻真實的努力:主動回歸詩歌本來的沉靜。”楊佴旻説。

  作為當年的“朦朧詩”主將,楊煉見證了中國當代詩歌30多年的發展歷程。他對記者表示,上世紀80年的“詩歌熱”發生在“社會冷”的背景上,如今詩歌的“冷”也同樣是相對於社會的“熱”。

  “中國當代詩歌才30年多,還在一代人之內,但變化的速度、深度不可謂不大。在這個意義上,新詩還在一個建立自己的完整文化結構的複雜過程中。”楊煉説,對這個過程,對新詩的未來,他仍然樂觀。

  “在這個過程中,會有越來越多的‘無聲者’的聲音、獨特的生活經驗等,從海底浮出水面。”楊煉説。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