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我國以立法形式確立的首個抗戰勝利紀念日。昨天,北京舉行了眾多紀念活動,民間也自發興起諸如尋找抗戰老兵等諸多行動。
自1945年抗戰勝利以來,關於紀念和挖掘抗戰歷史的活動從未終斷,而抗戰文學更是留下許許多多輝煌的經典。不過在今天,抗戰文學似乎正在漸漸式微,在過去近七十年的歷史中,幾度成為文學創作的主流題材的抗戰,正在市場化的大潮之下慢慢沒落。
出版困難、支援者少、從事創作的作者減少、乃至爭議話題多、讀者群減少等,都成為抗戰文學創作的難關。
著名文學評論家白燁説,歷史不容忘記,而且,即便在今天,銘記這一段歷史,盡可能地發掘和表現出那個時代的真相,依舊有巨大的社會意義。然而,近年來,抗戰文學的創作確實不夠繁榮,儘管有一些新的作品,但是總體來説,在文學創作領域中,它不再是重要題材。這和當前多元化創作有一定的關係,同時也和人們的意識有關。其實,我們應該敬畏歷史,也應該有更多更好的作品,讓人們知道歷史的真相,知道如何才能讓我們的未來走得更好。
不能忘卻的抗戰
北京晨報:在今天,抗戰創作不論在內容上還是數量上,似乎都很少有引起人們注意的地方,在您看來,當前的情況如何?
白燁:近年來,不錯的作品也有幾部,但總體來説,抗戰作為曾經非常重要的文學創作題材之一,確實已經不如以前。
北京晨報:歷史越來越久遠,是不是意味著在今天,抗戰創作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呢?
白燁:並非如此。實際上,對於那一段歷史的書寫和再現,依舊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歷史是我們的過去,銘記歷史可以讓我們的未來走得更好,特別是真實地了解那一段烽煙四起的時代,銘記戰爭給我們帶來的創傷,可以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珍惜和平,並且為了和平做出更多的努力和準備。另一方面,抗戰時代,所涉及的歷史和人物,所涉及的英雄主義情懷、民族精神的崛起等,對於今天的社會來説,同樣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今天我們處在另外一個崛起的時代,同樣需要那些珍貴的情懷和精神,使我們的發展更加順利,使我們能夠走得更遠、更堅強。
抗戰時代,也正是中國人建立現代民族和國家概念最重要的時代,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抗戰留給了中國人太多創傷和悲痛,也留下了太多悲壯、殘酷的記憶,而這些歷史和記憶,都是中國人彌足珍貴的財富。
白燁説,這段歷史太特殊了,面對這樣的歷史,應該有敬畏心,而現在,有一些創作過於追求新意,過於看重市場,乃至過於低俗的寫作,其實都是在傷害歷史,也影響著我們對於歷史的真實認識,這是需要校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