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董克平李韜攜《尋味》分享吃貨升級之道

時間:2014-08-19 08:40   來源:搜狐讀書頻道

董克平

  董克平

李韜

  李韜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喜歡美食的人越來越多。然而喜歡吃不代表會吃,如何從一個業餘的吃貨,成長為一個懂得品鑒美食的美食家?8月17日,著名美食家董克平(搜狐自媒體@董克平飲撰筆記 )、李韜(搜狐自媒體@李韜的茶與美食 )攜新書《尋味 舌尖上的鄉愁》做客搜狐媒體大廈,與眾多吃貨分享自己的美食經驗,傳授吃貨升級之道。

  美食家是時間與經驗的沉澱

  在“吃貨”這個詞逐漸褪去了原本具有的貶義、嘲諷色彩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自稱“吃貨”。在他們看來,對美食的熱愛就是對生活的真誠,就是熱烈地擁抱自己的生命。然而很少有人敢輕易自稱“美食家”,因為“美食家”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能力——對美食的品鑒能力。

  “一個真正的美食家,需要時間和經驗的沉澱。只有吃過好東西,才知道什麼東西是好的;只有吃過很多東西,才有對比和鑒別的素材。”董克平老師説。

  現在的吃貨一族,大多是七零後、八零後乃至九零後,相對來説積澱有所不足,因此,有志於成為美食家的吃貨不能著急,而應該尋找機會,多到各地跑跑,多吃各式美食,外加用心鑽研,時間一久,就能形成自己的品鑒標準和體系,從而從“吃貨”升級為“美食家”。

  小吃更能代表當地美食特色

  去一個地方吃什麼?這是困擾絕大多數吃貨的一個問題。在回答讀者“到一個地方去應該怎樣尋找當地美食”的時候,董克平和李韜都認為,首先應該做好功課,了解當地的特産;其次應該選擇當地的小吃,因為小吃最能體現當地的美食特色。

  小吃是街頭巷尾的吃食,是當地人千百年來總結、演化出的美食精華,為當地人民廣泛接受、喜愛。這樣的食物,食材一定是在當地容易獲取的,口味一定是適合當地人民的,因而通過小吃,最能發現這個地方的飲食特色。比如《尋味 舌尖上的鄉愁》一書中提到的廈門沙茶面,就體現了廈門作為通商口岸所具有的飲食上的相容性。

  對美食的鄉愁源自情感的觸動

  董克平認為,能觸發鄉愁的食物,不一定是最好吃的,但一定是能觸動自己的內心情感的。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會有某幾種食物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長大後再吃到它,會勾起我們往日的情懷、回憶,從而帶來一種淡淡的鄉愁。比如武漢人吃豆皮的時候,就會想起當地人特有的“過早”;歙縣人吃到澆頭面時,就會想起家中濃濃的年味兒。

  《尋味 舌尖上的鄉愁》,記錄的不僅僅是美食,更是這些美食帶給人們的觸動。董克平老師認為,真正的美食家,對待食物必定是飽含感情的。正是這種感情,讓人們在滿足舌尖味蕾的愉悅的同時,也能獲得內心的感動。這份來自食物的感動,才是美食真正的靈魂。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