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余華:“活著”在網上被歸都市言情欄目 已經最沾邊

時間:2014-07-04 08:27   來源:解放日報

  “我與網路發生的都是失敗的經驗。”昨天下午,在市作協主管、主辦的華語文學網上線儀式上,作家們就“傳統文學的網路化生存”展開探討,余華的開場白引起一片笑聲。余華回憶,幾年前他曾把自己的長篇小説 《活著》、《兄弟》授權給中國移動數字閱讀,“一年下來結算版權分成幾千塊,沒人看。我去手機上看了看,發現作品被分在‘都市言情’欄目下,《兄弟》還勉強是個小城鎮的故事,《活著》就差太遠了。但瀏覽所有欄目後才發現,歸到這個欄目下已經最沾邊了。歸根結底,網站上沒有適合我這樣作者的欄目。”

  余華的經歷在作家中不是個例,“觸網”較多的陳村認為,華語文學網的上線對於當下文學網站是種補充,“商業網站要賣錢,按字數算,又臭又長就成了最受歡迎的。談論網路文學‘注水’,這是原因之一。詩歌、散文、雜文這樣的體裁很難在網上看到。有這樣一個網站,讓傳統作家的優秀作品集體上網,是好事。”市作協黨組書記汪瀾認為,著眼于當代經典文學作品推廣傳播的華語文學網,是傳統文學界順應當今文學寫作、出版、傳播及閱讀方式的變化,借助網際網路技術平臺,拓展文學生存發展空間,試水傳統文學網路傳播的重要舉措,也是主流文學依託自身資源、人才、內容優勢,主動參與當前網路文學內容建設和生態改善的積極嘗試。上線之際,華語文學網的“三把火”便是推出面向大中學生的 “暑期經典閱讀推介”、“海外暨臺港華文作家經典讀本”、“收穫作品”等欄目。

  《江南》雜誌主編袁敏評價華語文學網的上線“溫暖、振奮”,“在網際網路、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傳統文學的邊緣化是不爭的現實,大多數紙質文本文學期刊發行量急劇下降。”她説,授權華語文學網進行刊物內容傳播出於一份信任,“上海歷來是文學重鎮,市作協旗下《收穫》、《上海文學》、《萌芽》等雜誌無疑是標桿。”《收穫》執行主編程永新説,這幾年《收穫》通過微博、微信、淘寶、亞馬遜等渠道積極“觸網”,但雜誌自身力量畢竟有限,“有讀者建議我們辦青春版,集納更多年輕作者。我們也看到有的雜誌從雙月刊改成月刊後,發行量不升反降。我們不敢輕易擴大紙質版面,華語文學網具備數字出版資質,這就是我們的網上家園,可以做很多嘗試,如青春版的電子刊等,傳統文學與網路文學的關係不是那樣疏遠的。”

  “《繁花》算不算網路文學?”青年評論家黃平拋出這個有趣問題,從發表平臺來看,起初在弄堂網連載的《繁花》自然是網路文學,但它又與網路文學以類型文學、通俗文學為主流的特徵不同。金宇澄總結,他寫《繁花》的過程是傳統作家寫作草稿狀態的公開化,是一種有熱度的寫作,“每天有人評論就讓寫作者形成 ‘為讀者上菜’的心理。”在華語文學網上,讀者將看到《繁花》在弄堂網連載時的原始版本。金宇澄認為,當下寫作正處於一種江海交匯口,“純文學與網路文學的分野並非固定化的,會合流、會交融。”余華也同意,互動的寫作過程會對作家創作産生幫助,傳統作家可以借鑒,“網路文學的概念會模糊,未來可能是印刷文學和數字文學的區分,作家的作品會同時有紙質和數字兩個版本。”記者 施晨露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