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碰到挫折是很正常的,因為沒有人能承諾給我們一個總是光明、總是快樂、沒有陰影的生活,”著名作家畢淑敏今天下午做客人民網,談及“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時説,“面對挫折和困難,我就全盤接納,然後相信總會有一條出路。”
畢淑敏説,她的這種態度源於她在西藏當兵的那段歲月,“我當時應該是16歲,面對那種非常嚴酷的自然環境:雪山、高寒、空氣稀薄等,都讓我知道生命萬分脆弱、渺小。”但是,如此渺小的生命又擁有可貴的地方,“它充滿了能動性,可以按照我們的意志去走完我們的一生。這樣的對比就讓我覺得我一定要珍惜此生,然後要盡可能的過得豐富多彩有意思一點,讓自己覺得有趣,而且能夠給別人一點幫助。”
畢淑敏回憶説,“按照現在來説,我那時還是花季少年,但是實際我已經是邊防軍了,隨時準備為國捐軀,經常開會的時候説邊界線形勢緊張,讓大家寫遺書,然後和行李包起來,在專門的地方保存,如果為國捐軀就轉交家屬。”
“我那時候什麼都不要寫,”畢淑敏説,她覺得父母看到遺書後一定很難過,就什麼都不寫,“自己也沒欠什麼錢,也不需要交代什麼,於是,我就把幾件襯衣打成一個小包。”這樣經歷過幾次以後,畢淑敏就知道生命必有終結的時候,而且很可能就能發生,她認為自己那時候與70多歲的人想法差不多,“早就摸到了死亡的冰冷邊緣。”
畢淑敏説,“有時候看看周圍的人,覺得他們好象忘記了和偉大的自然相比,我們是如此的渺小;忘記了和無限的宇宙相比,我們的人生是何等的短暫。”她表示,有時候看到很多人很迷盲、很徬徨、很混亂,就很想把自己的這些感受與更多的人分享。(王鶴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