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風詩的情韻——李山講《詩經》

時間:2014-06-25 08:44   來源:搜狐讀書頻道

風詩的情韻——李山講《詩經》

  書名:風詩的情韻——李山講詩經

  作者:李山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作者簡介:

  李山,1963年生,河北新城人,文學博士,曾先後師從啟功、聶石樵、夏傳才等學者諸耆宿,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文化史,在《詩經》研究、先秦兩漢文學研究領域卓有成就,出版過《詩經的文化精神》《詩經析讀》《先秦文化史講義》《中國文化史》《牟宗三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孔子:永不妥協的大生命》等專著,發表過論文數十篇。

  內容簡介:

  《風詩的情韻》是國學名師李山教授潛心研究20年心血之作。書中以《詩經》中160篇國風作品為底本,廣泛涉及婚姻、家庭、戀愛、農耕、狩獵、戰爭、勞役等題材,內容豐富多彩,似多棱鏡,如萬花筒。李山教授運用周代重視婚姻關係等古代文史知識,結合《詩經》具體篇章,以最淺白的語言、最有趣的角度娓娓道來這部比《論語》更原生的國學經典,使普通讀者不再對《詩經》中流傳千古的動人篇章望而卻步。

  《詩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楚辭、漢賦、唐詩、宋詞無不濫觴於此,李山教授以深厚的學術功底再現《詩經》的文字之美、藝術之美,並運用時代、器物、銘文等新材料重新解釋被國人誤讀千年的篇章。

  書摘正文

  第一章 《詩經》離我們遠嗎

  《詩經》三百篇,是中國最早的文學。從時間上説,離我們很遠了。

  可是,《詩經》離我們真的很遠嗎?回答是:並不遠。今天人們説話若喜歡文雅一點,一不留神就可能溜出一個半個出自《詩經》的語詞。

  比如,我們常説某個人在某些領域“獨領風騷”。這“風騷”二字的“風”,就與《詩經》有關,《詩經》不是有“國風”嗎?

  還有好多這樣的詞。例如做什麼事如打仗,中途放棄、開小差,我們就説“逃之夭夭”。這個詞也出自《詩經》,只是原本寫作“桃之夭夭”,是形容艷麗桃花的。再如,形容一個人提攜、誘導別人,就説他“耳提面命”,這也出自《詩經》。還有,假如在一些事上倆人立場不同,人們就説是“涇渭分明”,還是出自《詩經》。

  這樣的詞還有很多,有學者以《詩經》“成語”為題,居然可以寫成一本小冊子。所以,《詩經》雖古老,離我們卻很近。這就是經典,你不知道它,它知道你。《詩經》最早的作品,其時間距今已有三千年了,近的也有兩千五六百年,時間很久了。可實際上,它的要素卻始終流淌在我們的文化血液中。而且,可以肯定,不僅我們這代人,就是下代人、下下代人,《詩經》還會照樣起作用,人們照樣還會去關注《詩經》。而且所謂的“關注它”,還不只是關注它精美的語言,還會關注《詩經》的思想觀念、藝術風采,等等。[!-- pagebreak-cms-mdc --]

  説來説去,那麼,《詩經》是什麼呢?或者説什麼是《詩經》呢?

  傳統的説法,《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有人説是“選集”。總之,就是有這樣的305首詩,在一定時期被編纂成了一部書,就是《詩經》。若是用更形象、深入一點的語言説,《詩經》是我們這個民族,在自己的文化創生時期産生的精神花朵。正因如此,詩三百篇(簡稱“詩三百”)才重要,才與一般詩歌集子不一樣。怎麼不一樣呢?我們這個民族,是歌唱著“詩三百”創立了自己的精神傳統的;換個説法也許更準確,在很大程度上,三百篇的歌唱所表達的內涵、風神、韻律,展現的就是我們這個文化人群在創建屬於自己的精神傳統時的所思所想,她的追求和崇尚,她對自己在世界中生存的理解感悟,她對美惡好歹的判斷即情感的反應,等等;歸結為一句話:《詩經》的內涵,其實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因此,《詩經》還將隨民族的發展而前行,傳之久遠。

  那麼,《詩經》包括哪些內容呢?按照古來的分類,包括三大部分:風、雅、頌。從藝術的表現手法上説,還有三項:賦、比、興。風、雅、頌,賦、比、興,就是所謂“詩經六義”。這是讀《詩經》之前,應該知道一點的。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