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做過一個研究,把中國的國土面積跟每人平均GDP控制住以後,發現2008年中國的出口占比比全世界的平均水準高70%,跟英國19世紀中期差不多。可是,中國應該像美國才對,因為是一個大國,內陸有這麼大的一個市場,理應更像美國,事實上我們卻像早期的英國。這個現象反映的就是沿海發展戰略在過去20年中扮演的一個角色,但今天沿海的出口優勢在逐步地消失。這個優勢的消失過程應該是中國貿易正常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的引擎在逐步往中西部轉移的過程。我相信,在未來的5—10年裏面,中西部地區在我們的GDP增長裏面的份額和貢獻會越來越大,越來越支撐我們未來經濟增長的速度。
未來中國經濟面臨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怎樣確保我們的增長引擎在往中西部轉移的過程當中實現沿海地區的産業升級。現在沿海地區的經濟跟亞洲四小龍的距離已經不遠,但是怎麼樣能夠縮短跟亞洲四小龍的差距,這是沿海地區面臨的一個大問題。由於現在沿海地區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它需要産業的升級來實現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在未來10年,沿海地區物質資本的快速積累不再可能。可以想像,未來發達地區的産業形態一定是由人力資本的快速積累來驅動的。發達地區,比如像江蘇、上海這樣的地方,它的人力資本會變得越來越貴,物質資本變得越來越便宜,所以在國民收入裏面,勞動收入的份額會越來越高。我們曾經利用資金流量表計算發現,在2000年的時候,勞動收入佔當地GDP的比重份額較高的都是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沿海地區反而是低的。什麼道理呢?因為經濟落後的地區,工業化程度低,主要的産業是農業,農業使用的勞動比較多,所以勞動的份額就比較高。發達地區的工業化程度高,資本勞動比比較高,所以它的勞動收入佔比反而低了。可以預料,從現在到將來的10年,發達的沿海地區隨著先進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升級,人力資本越來越重要,勞動收入在GDP中佔的份額會越來越高,這樣才能支撐新的産業形態。那些高新科技的産業和高端服務業,包括金融、貿易這樣的産業,都是以人力資本的快速積累作為支撐的。
因此,在中國會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大量的中西部地區現在還在進行工業化和城市化,那裏還有相對便宜的大量勞動力,土地閒置還比較多。而沿海發達地區則面臨産業升級、面臨技術創新的問題,面臨人力資本的快速積累,從而成功轉向所謂附加值更高的産業形態,特別是先進製造業和服務業。這是完全不同的發展階段,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出現了所謂的重慶模式、廣東模式、浙江模式、上海模式。今天這樣一個地區差異這麼大的發展階段,多態的發展階段,我們很難指望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的改革和産業政策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實際上,現在廣東提出“騰籠換鳥”、上海提出“創新驅動”等口號,其實反映的都是地方政府在尋找跟自己的發展階段更匹配的産業形態的努力。中央政府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鼓勵地方大膽試驗、自主推進産業升級的做法,而不是用更加集權的辦法或者用自上而下地推行産業政策的辦法來實現整齊劃一的産業升級。現在自上而下推進九大戰略性産業的做法恐怕是難以成功的。
最後我想説一句話,中國過去的成功被總結為中國模式,但我一直説,如果存在著中國模式,那麼中國的模式就是不止一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