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生活中的經濟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經典之作

時間:2013-07-26 13:10   來源:新華悅讀

  [書籍資訊]

  書名:生活中的經濟學

  The Economics of Life

  (美)加裏 貝克爾(Gary Becker)

  吉蒂 貝克爾(Guity Nashat Becker)著

  章愛民 徐佩文 譯

  張文鋒 審校

序 這才是我們要的經濟學

  市場歸市場,生活歸生活,恐怕是世人對經濟學最深的誤會。他們以為,只要不涉及商品、價格和市場,那麼人的行為和選擇,就只與親情、道德和文化相關,而不受任何經濟規律的制約。所以不難想像,當本書作者加裏 貝克爾教授最初提出“生兒育女”可以與“購買耐用消費品”相提並論時,別説經濟學的門外漢,就連專業經濟學家,絕大部分都坐不住了。

  令人坐不住的論述,在本書裏比比皆是:政府不應該管制油價、最好的産業政策就是不扶持任何産業、義務兵役制只會對軍隊造成危害、應該廢除保障工人利益的勞動法、“同工同酬法”只會傷害婦女權益、資源將要耗盡的預言只是庸人自擾、政府不應該直接資助公立學校、毒品應該合法化……這些似乎都不是“經濟”問題。

  然而,經過半個世紀的洗禮,這些題材不僅都變成了經濟學研究的典型領域,上述觀點也逐漸構成了自洽和相聯的體系。換言之,本部文集所討論的種種話題,成了檢驗市場經濟信念的試金石。一位讀者,如果反對本書的絕大部分觀點,那麼他很可能是對經濟學思維一無所知的;如果他贊成本書的絕大部分觀點,那他很可能已經融會貫通了經濟學分析方法;如果贊成和反對各半,那他很可能還需要加強舉一反三的練習。

  這是説,本書精彩紛呈的觀點,背後有著一以貫之的邏輯:哪有需求,哪就有需求之間的取捨,哪就適用於經濟規律,哪就自然是經濟學研究的地盤。在這種邏輯的驅使下,經濟學本身,還有法學、社會學和政治學,在過去半個世紀都經歷了視角和方法的革命。這場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革命,被稱為“經濟學帝國主義”運動,而加裏 貝克爾教授本人,正是這場運動的始作俑者之一。

  在1955年,加裏 貝克爾以論文《種族歧視經濟學》取得博士學位。他認為歧視者必須付出代價,而市場競爭能減少種族歧視。作者深信,人們總是以穩定的偏好,根據各種各樣的約束條件,在謀求利益最大化和損失最小化。有鋻於此,他繼續把經濟分析用到犯罪、毒癮、執法、刑罰、家庭、離婚、生育和教育等領域,從而引發了經濟學對社會學、法學和人類學研究方法的革新,而他的貢獻也在1992年得到了諾貝爾獎的嘉許。

  本書是加裏 貝克爾教授(在其夫人吉蒂 貝克爾的協助下)在長達10年時間裏對日常經濟現象做深刻思考和淺白解釋的結晶。它尤其適合三種讀者:一是數學訓練有餘、世事所知甚少的經濟學學生,他們在這裡得到的不是乏味的維生素,而是香甜有肉的蘋果、鮮橙和香蕉;二是道德感有餘、分析力不足的時事評論員,他們在這裡得到的不是心靈雞湯,而是基於數據和邏輯的因果規律;三是對經濟學懷有戒心的法學、社會學和政治學學者,他們在這裡感受不到咄咄逼人的氣勢,有的只是極具啟發意義的新範式。但不管是誰,看完本書都會説:這才是我們要的經濟學。

  薛兆豐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2013年5月4日于北京大學朗潤園

編輯:馬小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