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梁曉聲思想隨筆精選《中國人,你缺了什麼》日前由中華書局出版。據出版方介紹,該書收錄梁曉聲1993年到2013年二十年間隨筆43篇,其中《當“交管”撞上“人文” 》等新作是首次結集出版。他的文字兼具作家、思想者、民生問題觀察員三個維度,他在書中直面中國社會問題,為平民代言,思考國家責任,呼喚社會良知。
《新週刊》主筆胡赳赳對梁曉聲的創作評價道,作家分兩類:一類服務於社會,一類服務於心靈。而用心靈發展出的智識,又反哺于社會,或從社會發展出的智識,透浸於心靈,則是作家應物的本事。梁曉聲有他那一代作家的顯著特點,既勤奮又悲憫,在社會與心靈的總作用下,替我們發聲,這是尤為要致以敬謝的,我為其常識與智識所感動。
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被問及作為傳統文學名家,以時評的方式評價社會現象的想法,梁曉聲説道:“傳統作家一直在對社會問題進行著寫作,他們對於現實的介入,是通過作家的最直接的專業,比如小説。但是小説是虛構的,是虛構的文本,他們通過這樣的文本來表達對現實的關注。我有一些區別,我是兩支筆在寫作,將文本分成虛構和非虛構,我寫了大量非虛構類。為什麼要寫大量非虛構類?因為一旦是小説,他面對的可能是喜歡和習慣於讀小説的人,那些人才能看到,我的這些直接發在報章上,看到某事,一個時期內有這個想法就直接發表,傳播、轉載,為了表達一種快。有些人寫散文和隨筆,向追求美文方向發展。這種意識可能是,我是一個作家,這些都打上我的戳章,是我的作品。這樣的作品我也有,但我覺得我同時還是什麼。我同時還是的,這很重要。”
梁曉聲表示,他在少年時代讀了很多歐洲文學作品。你會發現,那些經典作家,很多小説家、劇作家、散文家、詩人、哲學家,他們都同時對各自國家的社會以時評方式發表對社會時事的評論,都用自己的筆寫過對社會的看法,直接發言。受此影響,他不認為作家就只是寫小説等文學作品。作家應該是像那些經典作家一樣,發表對社會、時代的看法。作家是這樣合成的,不只是擺平自己的書桌,使自己處於虛構狀態。
對於寫作中看問題的眼光,梁曉聲説道,有的人看世界的角度是只要我好了,國家和社會的每一天,天空都是晴朗的。有的人是因為我不好,這世界就該被詛咒。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要超越,不管你自己怎樣。因為你要把你的感受寫進書裏,而不是日常和人聊天。日常聊天時,以上兩種聊法都沒問題。但要寫下來給別人看,期待別人的考量,一定要超越個人感受。網上有很多關於情緒的寫作,進入情調、情感寫作有一些不同,當你進入情懷寫作時,就必須超越。
晨報記者 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