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再會,老北京》邁克爾麥爾給北京寫情書

時間:2013-05-10 09:26   來源:京華時報

  ■作家其人其書

  美國作家邁克爾麥爾的紀實文學作品《再會,老北京》近期由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該書記錄了作者在老北京衚同裏的兩年生活時光,還夾雜了他對這座城市歷史和未來的思考。5月9日晚,這個“喜歡北京人、愛吃北京菜,愛聽北京話”的外國人接受了京華時報專訪。他説,這本書是寫給北京的情書。

  衚同居民在意鄰里關係

  邁克爾表示,創作這本書源於自己的一個疑問。1997年,邁克爾住在海澱區,經常進入二環內的老北京城,“我看到新街口、隆福寺那些老房子都被拆了,沒有人告訴我這麼有人氣的地方為什麼要拆掉。我想知道原因,拆的話是好事還是壞事。”

  從2003年開始,邁克爾決心做研究來回答自己的疑問。在他看來,最堅定的衚同保護者大多是遊客和歷史學家,並未親身在衚同裏生活過。為此,他住進了大柵欄的楊梅竹斜街,就此開始了沒有廁所、沒有浴室的兩年衚同時光。

  問及在研究中是否找到衚同存在的價值,他説:“我發現居民不關心住得好壞,他們只關心鄰里之間的交往、社會關係。如果你住在老衚同的話你就會知道那裏的人為什麼不願意搬到小區,你也可以發現衚同生活的價值。”

  邁克爾認為,現在的城市規劃者應該考慮一下建造新社區的自然感,“比如南鑼鼓巷、什剎海變成了酒吧街,我們在那裏可以坐三輪車,轉一轉拍照留念,衚同在這些地方有旅遊價值。”

  昔日郵件成為創作素材

  與一般的紀實作品相比,《再會,老北京》的文字顯得十分生動,融合了邁克爾的喜怒哀樂。邁克爾透露,當初並不是以採訪者的口吻去詢問鄰居,而是讓自己生活在其中,成為老北京衚同的一部分。

  邁爾克的這部書寫作于倫敦,他稱自己應該與“老北京”拉開一定的距離,那樣才能感受、回想起它的美好。問及書中的內容如何記錄得如此詳實,他説:“那時候我的女朋友在美國讀研究生,我就每天早晨發郵件給她,告訴她我前一天都幹了什麼,遇到什麼人,有什麼樣的感受。”這些郵件也成為邁克爾寫書的一些重要參考。

  邁克爾透露,這本書的名字他最初想叫《回音壁》,有种老北京聲音在耳邊回蕩的感覺,“我們其實都生活在歷史中,回憶就像一張張老照片。現在回到北京,我特別喜歡去團結湖那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小區,它們有一天也會成為一段歷史。”

  總結這本書的內容,邁克爾認為,從中能看到北京城的唯一性。他考察過越南的河內、法國的巴黎等城市,但跟北京的感覺完全不一樣,“還比如美國的紐約,經濟發達,但它並不是美國的首都,北京的歷史、地理、資源、人口,決定了它的獨特性。”

  北京是我的第二位妻子

  在採訪中,邁克爾對北京的衚同名稱十分熟悉,對北京的喜愛從他説話的語氣和臉上的表情也能感受到。

  問邁克爾為什麼喜歡北京,他説很難給自己找一個確切的理由,“我就是喜歡北京味兒,喜歡北京人,愛吃北京菜,愛聽北京話,這麼説吧,我就是一個衚同串子。”

  邁克爾不願過多講述這本書的價值或意義。他為北京這個城市投入了很多情感,他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北京是他的第二位妻子,“《再會,老北京》是本寫給北京的‘情書’,把我最喜歡北京的地方記下來,讓100年以後的讀者能看到”。

  邁克爾眼中的北京

  北京並不是西方人眼中的城市。1962年,一名外國記者將這裡定義為“史上最大的鄉村”……

  過去十年,就像是任何一個崛起中的國家的首都那樣,北京這個大鄉村走向了國際。穿過天安門廣場,七十二英里外的長城標誌著這個城市寬廣的界限。或許它的改變可以用這個小插曲來説明:

  幾年前我看到一個充滿樂觀意味的橫幅,挂在一棟老樓的拆遷現場,上寫:再現古都。

  一天晚上,不知道誰悄悄地將第二個字的左半部分去掉,所以口號變成了:再見古都。

  對於路人而言,這兩個口號都可以是正確的,北京又處在八百年一次的再建與重生的迴圈之中。被改掉的橫幅在幾小時內就被扯了下來,但這無關緊要,因為北京人不需要讀它也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變化——他們每天都身處其中。——摘自《再會,老北京》

  邁克爾麥爾

  邁克爾麥爾1995年作為美國“和平隊”志願者首次來到中國,在四川一座小城培訓英語教師。1997年,志願者服務結束後他搬到北京,對這座古都一見鍾情。2005年,他出於對衚同的濃厚興趣,搬進了大柵欄裏的衚同,並拜訪了梁從誡、馮驥才、張永和、張欣等人。在《再會,老北京》這本書中,邁克爾忠實地記錄了自己在衚同裏生活的兩年時光,夾敘北京歷史和對這座城市建設的思考。  

編輯:范樂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