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的崛起》
(古希臘)波裏比阿 著,翁嘉聲譯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月版
2013年的第一個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推出了古希臘史學家波裏比阿的羅馬史巨著《羅馬帝國的崛起》。對於重視西方古典時期第一手史料的中國讀者而言,這無疑是一件大事。該書係從臺灣引進的漢譯本,譯者為臺灣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翁嘉聲,曾發表過許多關於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論著。不過,該書剛剛上市,便引起了一些難以忽視的爭論。
獨特的譯名
臺灣與大陸的拼音系統都不相同,可想而知,外來名詞的譯音更是難以統一,所以很多大陸讀者向來對臺譯本不很習慣。臺譯本和港譯本的共同特點,是極度推崇英語發音,例如該書作者波裏比阿,希臘文原名“波裏比奧斯”,拉丁文名字為“波裏比烏斯”,唯獨英語念作“波裏比阿”。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英語出現得很晚,是拉丁語、凱爾特語、德語、法語、丹麥語等諸多語言的大雜燴,字母發音多變,而古希臘語、拉丁語和許多歐洲大陸語言的一個字母基本上都只對應一個音。部分大陸譯者由於掌握多門外語,著意避免用英語發音來翻譯非英語國家的名詞,近幾年中央電視臺還特別將“瓦倫西亞”改為“巴倫西亞”,“維拉裏爾”改為“比利亞雷亞爾”,還一度將“慕尼黑”改為“明興”,“那不勒斯”改為“拿波裏”,等等,均屬追求真理所致。過去有些臺譯本曾被大陸編輯逐一審改全部譯名,爾後才得以在大陸出版,但像《羅馬帝國的崛起》這種包含上千外國名詞的複雜巨著,恐怕編輯在短期內確實難以審改全部譯名,這點請讀者務須體諒。
費解的語法
同一本書,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譯法,不同的翻譯派別必然導致多個白話文分支的産生。如港臺人喜歡説“我有做過……”即是受英語“I have done……”的影響,大陸人習慣説“我做過……”
這種情況下,一些大陸讀者確實會對本書中的一些語句持保留意見,甚至感到無法容忍。例如書中第129頁:“假如記載較早時代人類事跡的人未曾讚頌過歷史,那或許我有必要敦促讀者去找出並去關注這類的作品,因為就行為來説,人類當然無法找到比對過去之知識更好的引導。”又如第343頁:“那時騎兵騎馬追趕而來,死亡瞪著他們的臉,他們舉起雙手,口念最可憐的求情,懇求慈悲,饒恕一命。結果不是被騎兵殺死,便是自己勇敢面對毀滅。”大陸讀者或許覺得這幾句話中有可笑以至荒謬之處,但只需幾處小改動便足以使其變得流暢易懂:“那時騎兵策馬追趕而來,死亡迫在眉睫,他們舉起雙手,以最可憐的口吻懇求敵人慈悲地饒恕自己一命,結果卻不是被騎兵殺死,便是勇敢地相互毀滅。”
重口味的文本
正如《英文版導言》所説,波裏比阿原書《歷史》本有40卷,第1~5卷完整保留至今,第17、19、37卷幾乎完全逸失(第122頁),而如今在大陸出版的這個版本又譯自企鵝出版社1979年的刪節本。英譯者儘管自稱“盡可能完整收錄了所流傳下來的原本《歷史》裏所有最有趣以及最經典的部分,”但讀者依然遺憾地看到,羅馬征服馬其頓的兩場大戰、敘利亞戰爭與埃及的複國、羅馬擊敗塞琉古王國的兩場大戰、雅典和斯巴達對羅馬的投降、迦太基與科林斯的慘烈毀滅等重要歷史情節,以及波裏比阿關於地理和文化的記述大都沒有被收錄進來,反倒收錄了波裏比阿對其他歷史學家不厭其煩的批評和對青年學子的諄諄教誨,這當然要由企鵝出版社古怪的口味負責。結果,現在的這個節譯本與其被命名為《羅馬帝國的崛起》,還不如被命名為《第一次與第二次布匿戰爭史》。很不幸,大部分古典史書的英文節譯本都存在這種問題。
正確的歷史知識
作為知名大學的西洋古代史教授,翁嘉聲的文筆雖然未必能讓所有讀者滿意,但他的歷史知識儲備還是較為豐富的,這可以從許多細節中看出來。他沒有像一些大陸譯者那樣,讓古希臘、羅馬人穿越近兩千年的時空,去啃直到大航海時代才引進歐洲的玉米棒子;也沒有讓他們後退一千多年,用起英制單位,因為彼時地球上連英國的影子都沒有。翁嘉聲很小心地把英譯本中的度量衡單位翻譯成“尺”和“裏”等,避免讓讀者誤以為當時的“一尺”就是1英尺(0.3048米),而這樣的常識性錯誤在很多現代譯著中都不勝枚舉。嗚呼,美式英語荼毒天下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但是,在引用一些拉丁、英、法、德語名詞時,本書不知道出於何種原因,存在一些拼寫錯誤,讀者如需引用,應當多加注意。
羅三洋(《哥特史》譯者)
【作者簡介】
波裏比阿其人
《羅馬帝國的崛起》之所以存在這麼多爭議,許多問題其實源於作者波裏比阿本人。作為一位原本主張反對羅馬侵略、被俘後又死心塌地投靠羅馬大貴族西庇阿一家、為羅馬人征服希臘和毀滅迦太基建言獻策的希臘官員,波裏比阿的行徑酷似宋朝的秦檜,在當時必然遭到大部分希臘同胞的口誅筆伐,這也是他在史書中多次痛批其他學者的主要原因。在羅馬征服的大背景下,地中海周邊各民族都紛紛涌現出這類人物,高盧人有塔西佗,猶太人有約瑟福斯,希臘人的代表則是波裏比阿,他們的作品改造了本民族的世界觀,甚至使其後代懷疑祖先為保家衛國抵抗羅馬人的意義。從文學角度看,波裏比阿較塔西佗等人遜色,在古代得到的評價甚低,被列入“沒有人會想讀完的作品”之列(第122頁),因此很快就出現缺損情況,部分卷帙只是由於現實原因,幸運地被拜佔庭皇室收藏,並在拜佔庭帝國被土耳其帝國滅亡前夕被有心人帶到義大利,這才開始為公眾所知。
波裏比阿主要生活于西元前2世紀,與司馬遷大約同時而稍早。與司馬遷類似,波裏比阿深受其父影響,並在其父死後撰寫歷史。兩人都接觸過一些絕密的內部材料,司馬遷受腐刑而得以出任中書令,波裏比阿是由於賣國投敵而得以擔任西庇阿的參謀。若非如此,《史記》將不成其《史記》,《羅馬帝國的崛起》也將不成其《羅馬帝國的崛起》。波裏比阿不僅熟悉希臘人的弱點,更熟悉軍事技術,關於軍事技術的篇章也成為《羅馬帝國的崛起》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它提供了許多有趣的細節,例如馬其頓長矛方陣中的後排長矛可以有效地從前排戰友頭上擊落飛來的羽箭和標槍;高盧劍在第一次劈砍之後就會因鐵質較軟而彎曲變形,需要用腳踩直;羅馬軍人如有同性戀行為,將被鞭笞至死,等等。正是這些其他史書中沒有的細節,以及當事人兼作者的第一手資料性質,使得波裏比阿的這部著作儘管存在許多爭議,卻依然屬於無可代替的珍貴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