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艾倫 圖靈傳:如迷的解謎者》

時間:2012-07-30 13:05   來源:新華讀書

  【內容簡介】

  艾倫圖靈是現代電腦科學之父,在24歲時奠定了電腦的理論基礎。二戰期間,他為盟軍破譯密碼,為結束戰爭做出巨大貢獻。戰後,他開創性地提出人工智慧的概念,並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因同性戀問題事發,被迫注射激素,後來吃毒蘋果而死。他吃毒蘋果的原因至今不明,一代科學大師,是自殺、他殺還是不小心,成為20世紀的謎。

  本書是世界共認的最權威的圖靈傳記,作者是一名數學家,也是一名同性戀者。他對圖靈的生平有切身的體會,並實地走訪調查圖靈生前親友,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寫就此書。

  【作者簡介】

  安德魯霍奇斯,1949年出生於倫敦城郊,1972年開始研究扭量理論,這是數學家羅傑彭羅斯開創的、解決物理學根本問題的新方法。霍奇斯對艾倫圖靈如謎的人生深感興趣,這一半是因為他們都是數學家,另一半是因為他們都是同性戀。70年代,霍奇斯積極投身於同性戀解放運動。1977年,他決心著寫一本最詳盡的圖靈傳記,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公正地刻畫這位天才的一生。經過多年調查與寫作,本書初版于1983年問世。霍奇斯如今已重返本職,在牛津大學瓦德漢學院研究數學。

  【相關評論】

  《Time Out》雜誌,理查德瑞納:從很多角度來説,艾倫圖靈是本世紀最偉大的英國人之一。他是1930年代的康橋數學家,在大戰期間,整個不列顛都要靠他的智力才得以生存。他是布萊徹利的天才核心,他破譯了德國的謎機密碼。他是電腦科學之父,也正是他開創了人工智慧。遺憾的是,他戰後提出的很多天才想法,在當時的官僚體制下,都無法取得成功。他是數學和電腦領域當之無愧的王者,但在政治的世界裏,他永遠只是個小卒子。作為一名同性戀者,圖靈的價值觀和科學想法與國家機器處處抵觸。最終,他把自己毒死了。安德魯霍奇斯的這本書,充滿了對圖靈的敬意與同情,這本書資料豐富詳實,觀察細微透徹,理解入木三分,是最值得閱讀的圖靈傳記。

  《紐約時報》書評,侯世達:這是一本頂級的書,為我們展示了一位頂級科學家的一生。很難想像,還有哪一本書,能比這一本更加充滿思想和溫情。

  《個人電腦世界》雜誌:在任何層面上看都是重磅巨作。推薦。

  《自然》雜誌:觀察和寫作都異常出色,這是對歷史的一流貢獻,也是教科書式的傳記典範。

  《新科學家》:這本書無需討論。這本書只需閱讀。

  孫天齊:圖靈是一個如謎的解謎者,一個黑色的數學家,一個冷浪漫的電腦科學之父,一個哈姆雷特般的男人。

  馬慧元:本書作者霍奇斯的冷靜令人十分吃驚。他自己也是同性戀,按理説同病相憐,但他一切敘述皆從外部證據入手,一直講到50年代對同性戀的殘忍“治療”,仍然不動聲色,不妄自推測,不抒情,不悲傷。這個人的思維方式,倒真像圖靈測試中那個既冰冷又詭異的回答者!慢著,難道我們這個世界不就這麼荒誕麼,從外部永難抵達深淵一樣的真相。

  【目錄】

  作者序

  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序

  譯者序

  馬慧元序

  第一章 他得學會合群

  第二章 思考什麼是思考

  第三章 彼岸新星

  第四章 解謎接力賽

  連接兩個世界

  第五章 運轉起來

  第六章 水銀延遲線

  第七章 退隱山林

  第八章 面朝大海

  【書摘】

  序言

  (一)關於這本傳記

  幾年前我頗有些在網上閒聊的熱情,有一次不小心在某個帖子裏脫口而出:“如果我只打算把一本書翻成中文,那麼一定是安德魯 霍奇斯的這本《艾倫 圖靈傳──謎一樣的解謎者 》。説歸説,我並沒有足夠的毅力和時間去踐約。

  這本厚厚的傳記,我當時只看過一小部分,印象深刻。簡單地説,圖靈是這麼個英國人:生於1912,死於1954,是數學天才也是同性戀,這在半個多世紀前的英國還是大忌。1952年,因為報告自己的住處被人搶劫而被警方發覺(引賊入室的正是他的伴侶),被強迫注射雌性荷爾蒙。不滿四十二歲的時候,他最終吃掉一個毒蘋果而死。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本書提到圖靈的死,居然一筆帶過,只説結果。雖説圖靈那一刻沒有目擊者,但如果他願意的話,無論如何可以八卦出來,順便煽情幾句。但是,他這樣説,“圖靈象白雪公主那樣,吃了一隻毒蘋果。”好個浪漫的死法,好個簡單的描述,簡單得乖僻而殘酷。本書作者霍奇斯的冷靜令人十分吃驚。我見過冷靜的作者,但沒見過這麼冷靜的。他自己也是同性戀,按理説同病相憐,但他一切敘述皆從外部證據入手,一直講到五十年代對同性戀的殘忍“治療”,仍然不動聲色,不妄自推測,不抒情,不悲傷---這個人的思維方式,倒真像圖靈測試 中那個既冰冷又詭異的回答者!慢著,難道我們這個世界不就這麼荒誕麼,從外部永難抵達深淵一樣的真相。

  如今冷靜下來再細讀這本書,仍然感想多多。觀看科學家的人格和抽象思考互相投射,確實很有意思,儘管不敢妄加解讀,儘管怎麼解讀也是謎上加謎。

  話説作者霍奇斯也是一位奇士,我愛屋及烏,對他也産生一些興趣。這個人把形而上,形而下,都弄得津津有味,一邊宣稱自己跟圖靈一樣是公開的同性戀,一邊敬業狂熱地工作和寫作。他還正巧是名物理學家,《皇帝新腦》的作者、人工智慧的反對者彭羅斯的學生,現在在牛津數學系教書。他的網頁上瑣碎地寫他做了什麼工作,打什麼工,十分自得。提到讓他出名的,賣了十萬冊的圖靈傳記,他説圖靈不會想到自己會那麼出名,不會介意自己作為一個純數學家,只被同行知道。而他為此書在兩年時間裏全職寫作,以微薄的資助維持生計--“由於條件所限,只能被迫儘快完成任務,有時簡直草率得像圖靈的鞋帶!”

  圖靈的老母親在他死後寫了一本薄薄的傳記。霍奇斯説,奇怪的是,她寫的傳記卻帶有難得的客觀色彩,好象寫陌生人--後來我借了這本小冊子來讀,印證了這個感覺。為什麼呢?因為圖靈的母親不僅不懂數學,也不懂得他(哪怕母親可以津津樂道圖靈小時候的臟臉蛋、塗鴉、打架),她對科學的全部理解就是“應用”。看到這幾句,我不由大慟,為這交流的阻隔、簡單的悲哀。圖靈非常愛母親,然而他的古怪行徑無疑讓母親擔憂多年,毫無辦法,他後來進了監獄,流露出自殺之意,不過他曾向母親一再保證,不會傷害自己。圖靈死前沒有遺囑,沒有任何確切證明自殺的跡象。他沒有留下任何抗議,看上去不能排除意外而死--也許是因為顧及對母親的承諾吧。母親真的一直相信,他是不慎服毒而死的,因為那些日子裏,他迷上了化學實驗。

  霍奇斯寫道,圖靈母親的傳記,最大的優點是客觀,最大的缺點是,只會以別人的結論判斷自己的兒子,好象兒子是小學生,時時靠老師打分。她最喜歡説的是,兒子的成績被哪位名流讚揚了,獲得什麼獎,和自幼厭惡勢利和規矩的圖靈完全不同。兒子飛揚而純真的天性,她也從來不曾懂得一點點。這樣説來,兒子真的是陌生人。母愛留不住他,他終將消失。這個不修邊幅的大男孩,似乎也從來不理解這個世界,他只會以自己的方式和世界對話。青年時期,他曾和如今公認的電腦科學創始人之一馮 諾依曼一起工作,也難以溝通,儘管諾依曼非常欣賞他。按理説兩人都才華超群,志趣類似,本應惺惺相惜,然而馮 諾依曼是炙手可熱的學界巨頭,從研究到管理處處如魚得水,同時擁有工程經驗、良好教養,那時已被公認為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而年輕的圖靈則只有堅硬、銳利的思想和不圓通的個性,除此之外,交際笨拙、沒有管理能力,在研究上則另辟蹊徑,無可依靠。康橋之後,圖靈在波士頓大學隨數學家丘奇讀博士,其間給母親寫信,“他昨天帶我去吃晚飯。這些人都是大學教授,可是談話內容真讓我失望。他們只對自己的事情有興趣,這些旅行瑣事真把我煩死了。”畢業後,他謝絕了和馮 諾依曼合作的機會,回到英國。

  而“不溝通”這幾個字,讓我感慨多多。世上的天才奇思,往往在“不溝通”的狀態下孕育而成,而人世不只需要奇思妙想。種種蕪雜俗務,要的就是個體與環境步調一致,水往低處流。

  如此這般,你才能換來他人之眼中的正常生活。

  圖靈其人的形象,由今人之口來敘述,倒是很容易被臉譜化成“天才怪人”。而當年因畸戀被排斥而形成的封閉和痛苦,今人無法分擔。少年時代,他顯露出聰明,不過他自己也不知道以後會有怎樣的道路。他和別的孩子一樣考各種試,去爭取獎學金,也有過失敗的經歷,不過最後如願以償,進了康橋。這期間的科學興趣,和最要好的朋友,也是伴侶克裏斯托夫有關。克裏斯托夫十分聰明,熱愛科學,先得了三一學院的獎學金,而圖靈沒拿到,克裏斯托夫要去上學,他倆一起去聽音樂會,圖靈知道要和他分開,勸説自己“我們還會再見面的。”可是,克裏斯托夫當夜就生了急病。六天的掙扎之後,克裏斯托夫死了。十八歲的圖靈完全被擊垮,這是他最早也是最嚴重的情感創傷。

  那個時代的英國,像許多歷史悠久、文化發達之地一樣,人際摩擦細緻,等級森嚴,普通人出頭願望強烈,社會生活氣氛壓抑。康橋的空氣相對寬容。圖靈仍然和少年時代一樣害羞、邋遢、鞋帶總是拖拉著,衣服皺巴巴。他交不到什麼朋友,但有過幾個伴侶。當時對同性戀最大的容忍和尊重就是“保持沉默”。同性戀中受過良好教育的那些,隱隱約約從古希臘歷史中得到一點安慰和回應。

  在一次旅行中,相識多年、同為數學專業學生的朋友莫裏斯和他留宿在親友家中。主人並未多想,讓兩個男人睡在一張床上。

  “友誼突然爆出裂痕。莫裏斯大吃一驚—他一點也沒想到。圖靈趕緊道歉,撤回。”也許是是因為極度的窘迫,圖靈突然憤恨地發作,傾訴起少年時代父親在印度任職,自己小小年紀被送到寄宿學校的經歷。“誰把我變成了這個樣子?”莫裏斯接受了道歉,再也不提此事。

  這樣的經歷不止一次。他和別的同性戀者一樣努力而笨拙、最大程度地掩蓋自己身上的獨特之處,內心還要和主流話語的歧視頑抗。因為無法順應社會上的多數人,身體、靈魂、自我,這些靠推理怎麼也扯不清的糾葛,無論自責還是自我安慰,都不能獲得圓滿的解釋,使之平靜。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