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孤獨的人,都是不會獨處的人

時間:2012-06-04 13:15   來源:晶報

  據説,經濟危機發生的時候,總是恐怖片盛世。比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好萊塢,和1997年金融危機之後的韓國。大概是經濟的震蕩和蕭條觸及了人們幽怨的神經底線,便覺得一切怪事都平常如斯。韓麗珠的《縫身》,便講述了這樣一件讀起來很自然的怪事。為度過經濟危機,社會鼓勵市民按身高、年齡、性格配對,並將兩個人縫合在一起。而後出臺的縫身條例也仿佛成了一種必然。

  因為法律規定,只要人們縫合身體,未來的道路都能變得順暢:待遇的豐厚,任何事情的優先權,別人尊重的目光。所以故事中的人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夢,正如無法選擇自己的國籍、膚色、面貌以及成為某個人。現實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被打上種種烙印,才能夠被辨識、歸類、才能有重量。我們的屬性不是天然擁有,而是被外界賦予的,一旦離開可以提供給我們這些身份烙印的環境,我們立刻成了荒原上的裸人,孤獨得要命。所以我們“被迫地”像生産線上的産品,一一被縫合。

  按照書中縫身條例的規定,什麼姿態都得整齊劃一。一開始拒絕縫身,特立獨行的女主人公便顯得那麼不合時宜。所謂的“完美世界”,原來就是這樣造就的:消滅所有愛恨喜樂,根除所有怨恨懷疑,甚至剔除掉所有好奇心以及過分激烈的喘息,只留下最平緩的情感和最穩妥的思想。所有人都願望一致,步調一致。如果有人産生了不切實際的想法,就如同小説中的“腿子教授”和一開始的女主人公,幾乎成了全世界的敵人,會被驅逐和流放。

  現實的我們常常羨慕別人、看輕自己,對社會缺乏信任、對城市缺乏認同,年老者無所依靠、獨生子女孤獨長大,有人患上抑鬱症,有人背井離鄉、情感無著,有人為聲名所累而隱,有人選擇獨善其身——人類的情感需求從沒變過,各種孤獨卻比以往喧囂。

  縫身,恰恰是一種努力證明自己存在的方式。每個人都要伸出自己比章魚還多的觸須,努力和這個世界産生盡可能多的聯繫,作為自己的坐標、支點、標記,謹防丟失。讓能“縫”上的“縫”上,能發生的關係都要發生。到底不過求一個心安,求一個被認同。

  無法選擇自己生活的人,是最孤獨的人。一邊埋怨受壓制,一邊找不到獨處的方式,正如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我”不願意縫身但卻找不到理由繼續堅持。直到“我”與“樂”抽取了胸口的大塊肌肉縫合之後,“我”才徹底明白,即便有美艷如蝶的對稱外形,也遮掩不住那縫身非曾縫心的孤獨。更可怕的是,他們再也無法享受屬於自己的獨處。這時候,“我”只能用一個眼神,示意對方服下安眠藥,給自己預留一些微小的私人時間。但即便回到自己的世界,“我”依舊不會獨處。仍有可能,在某個時間,成為人海孤鴻。

  孤獨是一種消極狀態,而獨處卻是你自己的選擇。利用獨處,我們可以反思自己的內心,因為內心的和平來自於內心的豐富。孤獨的人都是不會獨處的人。獨處失敗,就會孤獨。

  資訊餵養我們,他人啟發我們,實踐會改善我們的表現,然而我們仍然需要靜悄悄的時光,想清事情,發掘原創性的答案,同新的發現一起浮現。如果人忘記了如何獨處,他將既不會在情感上自製,也不會在智力上自治,恐怕到時候,真的只能靠“縫身”來維持。

  回歸開頭,像任何一部恐怖片、一種恐怖主義一樣,極端的行為並非誕生自特定民族和文化,而誕生自這一民族和文化的處境。誰讓我們都處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裏——只顧著滿懷焦慮的接近,心有餘悸的打量。學會和自己獨處,看看陽光、看看海,遠離科技、多接地氣,終究孤獨的人不再孤獨,“生命自會找到路”。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