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測偶錄集》 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78.00元
《故宮古琴》 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 1680.00元
■ 中樂尋蹤
□書評人 小艾
87歲的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鄭珉中先生出過一本鼎鼎大名的巨著,《故宮古琴》,那書只有區區300頁出頭,卻要賣1680塊,結果出版才不過三四年,出版社卻已經斷了貨,現在想買都買不到了。跑到豆瓣上去查,只有一群書友在那兒一邊望書興嘆,一邊懷想著那從唐宋時期傳下來的遺音。
現在鄭珉中先生又出了一本新書,《蠡測偶錄集》,這本副標題作“古琴研究及其他”的書,主要收錄的是鄭先生多年來關於古琴研究、鑒定、修復和推廣等各方面的文字,其中更是重點論述了包括故宮珍藏在內的幾十張唐宋名琴,想來搭配著那本收錄了700多幅圖版、據説對著書就可以仿製古代名器的《故宮古琴》一起閱讀,應該是最妙的。可惜《故宮古琴》如今難得,我們最多只能翻出著名的古琴“老八張”,在管平湖的琴音陪伴下,隨鄭老先生去追索古琴的悠揚與幽獨。
説到古琴名家管平湖,鄭珉中上世紀40年代也曾隨之學琴,深得其真傳。不過《蠡測偶錄集》並非憶舊之作,對當年的琴事談論得也不多,饒是如此,書中也還是多處提到了管平湖先生。比如關於晚唐名琴“飛泉”的流傳,若沒有管平湖先生,這張在北京歷經滄桑的名琴,只怕不會有無損歸於故宮的一天。
“飛泉”琴出名,是因為其中牽涉到琴學名家李伯仁“受琴卻劍”的典故,説此琴出於“高陽劍俠”,當定為“鴻寶”,南通嚴曉星的《近世古琴逸話》對這典故介紹得很細緻。而這張名琴,到民國時則突然出現在北京,由管平湖的弟子程子容以五萬元購得———其時一張普通的明朝古琴,不過幾十元而已。這張名琴,經過管平湖兩次修理,更經歷淪陷、國民黨統治、解放、破四舊等幾個歷史時期,最後居然能完整留存下來,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跡。讓人有點唏噓的是,程子容晚年把琴獻給國家,最後入藏故宮,可惜“文革”之後,古琴價值極賤,當時集中處理之時,無論什麼朝代,古琴一律6元一張,因此在對程子容的獎勵額度上,有關部門不免尷尬。最後定為發獎金1000元,已經是一時之盛了。鄭珉中先生説,“飛泉”琴入藏故宮之後,李祥霆曾到故宮彈過這張琴,以為平生所彈,“未有如‘飛泉’之佳妙者”。
“飛泉”的滄桑,如今自然是已經成了往事,歷代古琴6元一張賤賣的歷史,想來也不會再重復了吧。最近幾年,古琴在不經意間成了熱潮,不但各地屢有琴學社成立,書市上關於古琴的著作也層出不窮,像郭平的《古琴叢談》重在普及,成公亮的《秋籟居琴話》重在感悟,嚴曉星的《近世古琴逸話》重在文化考據,瑞典人林西莉的《古琴》則以域外人的方式道盡了對古琴這門藝術的熱愛。相比之下,鄭珉中先生這部文集,則真正從專業角度為讀者帶來了一幅自唐宋以來的古琴長卷,更讓讀者對古琴這中國音樂當中的“謙謙君子”有了更直觀的體悟。前一陣子,國家大劇院首次古琴大展和專場演出,結果現場爆滿,劇場中的熱烈更映射出琴事復興的盛況。
琴壇由冷清到熱烈,自然是一件好事。不過古琴一道,其實不僅僅事關音樂,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品質的一種綜合表達。關於這一點,鄭珉中先生本人自然是最好的例證:一方面我們在網上可以欣賞到鄭先生的演奏實況,另一方面鄭先生又是鑒定、修復古琴的專家,除此之外,鄭先生還精擅書畫,在這本“古琴研究及其他”的“其他”部分,甚至還談論起了作為小小玩物的風箏,這倒是和鄭先生的好友王世襄先生有些相通了。如此想來,如今的琴壇的熱鬧當中,固然外行看熱鬧者眾,便是一些專業人士,如果拿傳統中國文化的尺子去量一下,怕也未必就真正能繼承琴學的精髓吧?我們讀著鄭珉中先生的書,聽著管平湖先生錄製的唱片,在心靈跟著音樂一起悠揚之際,對於古琴這門藝術,實在是不能沒有一點憂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