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老開始説,講八九次就可以完成口述歷史,但是實際上季老開講以後,不斷激起他對很多事情的回憶,所以後來對我説,不限定口述的次數,什麼時候完,根據情況決定,聊天時也沒有按什麼順序説,想到哪兒,就説到哪兒。至於醫院規定的每次50分鐘,季老有時候也忘記得乾乾淨淨,我清楚地記得,他有幾次講了2個半小時,我幾次催促停止,他就是不剎車。護工岳愛英干預,季老説不要你管那麼多。而且,為了趕進度,季老讓我每天上下午都去,早晨6點半,下午3點各作一次,我擔心季老會累,但是季老堅持讓我每天去兩趟。這樣進行了3天,後來,301醫院發現此情況,堅持每天只做一次,季老也不得不服從,這也正好符合我的意願。
口述歷史在大多數情況下,季老是給我一個人講。有時候季老的兒子季承先生趕?會在場。還有幾次,是我正好帶朋友去,便和朋友們一起和季老談,如劉夢溪、陳祖芬夫婦,湯恩佳、湯甄得萍夫婦、潘石屹先生、樓敘坡女士、錢文忠教授、唐師曾先生、仲躋昆教授、張立文教授、王學典教授、老愚先生等,大都是沒有完全盡興,因為擔心先生的健康,就不得不停止了。2009年去美國訪問以前的6月14日,我和《文史哲》主編王學典教授去看他,並且給他訂做了一個98歲生日蛋糕,是他過去沒有吃過的抹茶蛋糕。6月16日,我的同學趙士珍為我去美國送行宴請我,特意給季老準備了一份烤鴨,下午我去告別,也做最後一次筆記和錄音,季老非常高?,讓我從美國回來以後馬上到醫院,繼續口述歷史。我也對他説,年譜已經編完,正好也念給他聽,以便把不準確的地方改正過來。季老高興地答應了。到這一次,季老一共口述了75次。
沒有想到的是,我從美國回來,季老已經駕鶴離我而去。我長時間陷於極大的悲傷之中。
在給季老做口述歷史的十個月時間裏,我往返于北京與濟南之間,在北京時則每天從燕城苑到301醫院往返一次。不管是風雨交加,還是大雪漫天,只要是季老約定了的時間,我會準時趕到他那裏。儘管路途交通還算方便,但是因為太遠,走一趟至少要1個半小時以上,兩個小時?是不稀奇的。其中的甘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燕城苑如果有閒暇,我會給季老做點他願意吃的東西,如紅燒茄子、胡蘿蔔羊肉水餃、白菜羊肉水餃、煎茄子,從家裏帶給季老。沒有想到,季老很願意吃我做的餃子和茄子。每次從濟南來北京,我也會給季老帶點他喜歡吃的濟南的油旋。北京必勝客的比薩餅,我也給季老帶過。
這十個月,我人生經歷裏邊最重要的十個月,是在季老身邊度過的。在北大沒有機會聽季老上課,長期感到遺憾,這次補上了,而時間正好是一學年。平心而論,這十個月,我是辛苦的,而且有巨大的思想壓力,但是我更是幸福的?有機會聆聽季老談他的人生經歷,談他的學術歷程,談他的養生經驗,談他的感情隱秘,我聽到了那麼多不曾聽到的故事、趣聞。這些故事,其他人都沒有聽到。
口述時,70多年以前在濟南看過的戲、主要演員的名字,季老都記得清清楚楚。1931年“九一八”以後他和同學去南京請願,讓蔣介石出兵抗日,那時領隊的名字他很快就回憶起來,是當時的清華大學學生會主席尚傳道。當然,季老還不只是回憶這些,他還想寫一本書、兩篇文章。書是《中外恩師譜》,文章是《俠》和《士》。
有一段時間,季老的身體和精神比較差,眼睛周圍也有些浮腫?不過2008年11月7日,季老和兒子季承在相隔多年後終於見面。兩位老人都是淚流滿面,感慨萬千。從此季老精神好多了,經常在口述歷史時,他講起以前的趣聞來哈哈大笑,還和醫護人員開玩笑。有一次來客人要求照合影,季老趕快説,衣帽不整,立即整理一下病號服,然後説,牙齒不整,只有一個了,是中流砥柱,馬上閉上嘴,擺出照相的姿勢,讓人拍照。
季老的口述幾乎每次都有精彩的段子,幽默不斷。他把一生的珍藏,包括感情,和盤托出。真可謂高潮疊起、妙趣橫生,妙語連珠、詼諧幽默,火花四射、睿語驚人,口述歷史,照樣精彩。
11月11日那天,我進去剛一會兒,護士給先生的眼睛貼冷敷,用兩塊冷敷膠布貼住兩隻眼睛。十幾分鐘之後,先生著急,讓護士將冷敷膠布拿下去,説要解決大問題。護士納悶地問什麼是大問題,季老説吃喝拉撒睡是大問題。原來先生要如廁。
有一次,身邊人給他點眼藥水,因為沒有點準,季老幽默地説,量很大,但是一滴也沒有進去。
還有一次,季老的護工岳愛英用輪椅推他時,方向不是平常的順時針,而是逆時針方向,季老説:“你怎麼這麼轉啊。我本來就糊塗。這樣我不是更糊塗了嗎?”護工跟季老打趣説:“不是難得糊塗嗎?”季老自嘲説:“我現在糊塗也不難得了。”
一次口述,季老還給我“講笑話”:有一次金岳霖告訴我,大家都説他糊塗,也説潘梓年糊塗(那時候中國科學院還沒有分院,潘梓年是哲學社會科學部的主任)。有一次,兩人碰見了決定賽一賽,究竟誰更糊塗。果然,一天開會了,需要簽到,金岳霖大聲問身邊的人,我姓什麼來著?大家都説,你姓金,金岳霖啊。等到潘梓年簽到的時候,他也是問:我姓什麼來著?大家告訴他,你姓潘,潘梓年啊。他又問:是哪個潘哪?結果潘梓年獲勝了。説到這裡,身邊人都被季老逗得大笑。
很多朋友不知道我和季老的關係。其實,我算是季老的“半個學生”。實際上我與季老的認識,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之久了。早在1965年,我考入北京大學東語系阿拉伯語專業學習,季老時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
5年本科期間,雖未直接授業解惑,但在我眼裏,季老是一位德高望重、頗有學者風範的大家。也許正是因為有了“大家”的印象,所以季老雖然平易近人,但我一直“不敢接近”,不敢登門拜訪。
我跟很多朋友説,“那個時候季老就被範文瀾先生叫做‘國寶’了,‘國寶’啊,感覺高高在上,很少能見到。不過‘文化大革命’中季老被揪出來批鬥時,我在臺下是看見了?。當時我們思想一片混亂,季老怎麼會是反動學術權威呢?”
1982年,一次偶然機會,我回母校在外文樓前巧遇季老。我在猶豫是否上前問候,因為怕季老不認得自己,最後上前向季老問好。季老看到我後,連絲毫的遲疑都沒有,問我道:“幹嗎來了?是不是來查資料啊,阿拉伯文資料只有我們這裡是最全的。”我聽後很感動,沒有想到17年後,桃李滿天下的季老居然還如此清楚地記得,一位普通的學生是學什麼專業的。後來我的恩師,同時也是季老的同事劉麟瑞教授説,季先生拿一張系裏的新生名單,可以對照學生的照片將上百個學生的名字都記得住。?然,在驚嘆于季老驚人記憶力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感慨先生體念學生的殷殷之情。季老開始説,講八九次就可以完成口述歷史,但是實際上季老開講以後,不斷激起他對很多事情的回憶,所以後來對我説,不限定口述的次數,什麼時候完,根據情況決定,聊天時也沒有按什麼順序説,想到哪兒,就説到哪兒。至於醫院規定的每次50分鐘,季老有時候也忘記得乾乾淨淨,我清楚地記得,他有幾次講了2個半小時,我幾次催促停止,他就是不剎車。護工岳愛英干預,季老説不要你管那麼多。而且,為了趕進度,季老讓我每天上下午都去,早晨6點半,下午3點各作一次,我擔心季老會累,但是季老堅持讓我每天去兩趟。這樣進行了3天,後來,301醫院發現此情況,堅持每天只做一次,季老也不得不服從,這也正好符合我的意願。
口述歷史在大多數情況下,季老是給我一個人講。有時候季老的兒子季承先生趕?會在場。還有幾次,是我正好帶朋友去,便和朋友們一起和季老談,如劉夢溪、陳祖芬夫婦,湯恩佳、湯甄得萍夫婦、潘石屹先生、樓敘坡女士、錢文忠教授、唐師曾先生、仲躋昆教授、張立文教授、王學典教授、老愚先生等,大都是沒有完全盡興,因為擔心先生的健康,就不得不停止了。2009年去美國訪問以前的6月14日,我和《文史哲》主編王學典教授去看他,並且給他訂做了一個98歲生日蛋糕,是他過去沒有吃過的抹茶蛋糕。6月16日,我的同學趙士珍為我去美國送行宴請我,特意給季老準備了一份烤鴨,下午我去告別,也做最後一次筆記和錄音,季老非常高?,讓我從美國回來以後馬上到醫院,繼續口述歷史。我也對他説,年譜已經編完,正好也念給他聽,以便把不準確的地方改正過來。季老高興地答應了。到這一次,季老一共口述了75次。
沒有想到的是,我從美國回來,季老已經駕鶴離我而去。我長時間陷於極大的悲傷之中。
在給季老做口述歷史的十個月時間裏,我往返于北京與濟南之間,在北京時則每天從燕城苑到301醫院往返一次。不管是風雨交加,還是大雪漫天,只要是季老約定了的時間,我會準時趕到他那裏。儘管路途交通還算方便,但是因為太遠,走一趟至少要1個半小時以上,兩個小時?是不稀奇的。其中的甘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燕城苑如果有閒暇,我會給季老做點他願意吃的東西,如紅燒茄子、胡蘿蔔羊肉水餃、白菜羊肉水餃、煎茄子,從家裏帶給季老。沒有想到,季老很願意吃我做的餃子和茄子。每次從濟南來北京,我也會給季老帶點他喜歡吃的濟南的油旋。北京必勝客的比薩餅,我也給季老帶過。
這十個月,我人生經歷裏邊最重要的十個月,是在季老身邊度過的。在北大沒有機會聽季老上課,長期感到遺憾,這次補上了,而時間正好是一學年。平心而論,這十個月,我是辛苦的,而且有巨大的思想壓力,但是我更是幸福的?有機會聆聽季老談他的人生經歷,談他的學術歷程,談他的養生經驗,談他的感情隱秘,我聽到了那麼多不曾聽到的故事、趣聞。這些故事,其他人都沒有聽到。
口述時,70多年以前在濟南看過的戲、主要演員的名字,季老都記得清清楚楚。1931年“九一八”以後他和同學去南京請願,讓蔣介石出兵抗日,那時領隊的名字他很快就回憶起來,是當時的清華大學學生會主席尚傳道。當然,季老還不只是回憶這些,他還想寫一本書、兩篇文章。書是《中外恩師譜》,文章是《俠》和《士》。
有一段時間,季老的身體和精神比較差,眼睛周圍也有些浮腫?不過2008年11月7日,季老和兒子季承在相隔多年後終於見面。兩位老人都是淚流滿面,感慨萬千。從此季老精神好多了,經常在口述歷史時,他講起以前的趣聞來哈哈大笑,還和醫護人員開玩笑。有一次來客人要求照合影,季老趕快説,衣帽不整,立即整理一下病號服,然後説,牙齒不整,只有一個了,是中流砥柱,馬上閉上嘴,擺出照相的姿勢,讓人拍照。
季老的口述幾乎每次都有精彩的段子,幽默不斷。他把一生的珍藏,包括感情,和盤托出。真可謂高潮疊起、妙趣橫生,妙語連珠、詼諧幽默,火花四射、睿語驚人,口述歷史,照樣精彩。
11月11日那天,我進去剛一會兒,護士給先生的眼睛貼冷敷,用兩塊冷敷膠布貼住兩隻眼睛。十幾分鐘之後,先生著急,讓護士將冷敷膠布拿下去,説要解決大問題。護士納悶地問什麼是大問題,季老説吃喝拉撒睡是大問題。原來先生要如廁。
有一次,身邊人給他點眼藥水,因為沒有點準,季老幽默地説,量很大,但是一滴也沒有進去。
還有一次,季老的護工岳愛英用輪椅推他時,方向不是平常的順時針,而是逆時針方向,季老説:“你怎麼這麼轉啊。我本來就糊塗。這樣我不是更糊塗了嗎?”護工跟季老打趣説:“不是難得糊塗嗎?”季老自嘲説:“我現在糊塗也不難得了。”
一次口述,季老還給我“講笑話”:有一次金岳霖告訴我,大家都説他糊塗,也説潘梓年糊塗(那時候中國科學院還沒有分院,潘梓年是哲學社會科學部的主任)。有一次,兩人碰見了決定賽一賽,究竟誰更糊塗。果然,一天開會了,需要簽到,金岳霖大聲問身邊的人,我姓什麼來著?大家都説,你姓金,金岳霖啊。等到潘梓年簽到的時候,他也是問:我姓什麼來著?大家告訴他,你姓潘,潘梓年啊。他又問:是哪個潘哪?結果潘梓年獲勝了。説到這裡,身邊人都被季老逗得大笑。
很多朋友不知道我和季老的關係。其實,我算是季老的“半個學生”。實際上我與季老的認識,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之久了。早在1965年,我考入北京大學東語系阿拉伯語專業學習,季老時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
5年本科期間,雖未直接授業解惑,但在我眼裏,季老是一位德高望重、頗有學者風範的大家。也許正是因為有了“大家”的印象,所以季老雖然平易近人,但我一直“不敢接近”,不敢登門拜訪。
我跟很多朋友説,“那個時候季老就被範文瀾先生叫做‘國寶’了,‘國寶’啊,感覺高高在上,很少能見到。不過‘文化大革命’中季老被揪出來批鬥時,我在臺下是看見了?。當時我們思想一片混亂,季老怎麼會是反動學術權威呢?”
1982年,一次偶然機會,我回母校在外文樓前巧遇季老。我在猶豫是否上前問候,因為怕季老不認得自己,最後上前向季老問好。季老看到我後,連絲毫的遲疑都沒有,問我道:“幹嗎來了?是不是來查資料啊,阿拉伯文資料只有我們這裡是最全的。”我聽後很感動,沒有想到17年後,桃李滿天下的季老居然還如此清楚地記得,一位普通的學生是學什麼專業的。後來我的恩師,同時也是季老的同事劉麟瑞教授説,季先生拿一張系裏的新生名單,可以對照學生的照片將上百個學生的名字都記得住。在驚嘆于季老驚人記憶力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感慨先生體念學生的殷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