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這完美的一天》

時間:2012-05-30 07:44   來源:深圳特區報

  《這完美的一天》 【美】艾拉萊文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2年4月

  我們所熟悉的“反烏托邦三部曲”是扎米亞京的《我們》、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奧威爾的《1984》,其實這只是我們囿于中文出版的眼界,“反烏托邦”小説經典其實是有四部,這第四部便是艾拉萊文的《這完美的一天》。懸疑、科幻、推理、恐怖等元素使《這完美的一天》比另外那三部“反烏托邦”經典小説更具文學性。

  多年前我讀《怎麼辦?》曾為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處理“共産共妻”問題上的糾結捏了一把汗。這位社會主義的空想家在財産問題上為我們編訂了一爿細緻入微的光明前景,在性問題上卻擱淺于語焉不詳的草圖。這大抵是19世紀悲天憫人的俄國知識分子萬難繞開的“知性與道德”陷阱,卻為二十世紀的作家們輕鬆逾越。美國作家艾拉萊文的小説《這完美的一天》中的“統一電腦”僅用一枚針劑便一勞永逸地抽離了其中的道德論題,不得不説,科學技術確係推動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産力,其中,便包括打造無所不用其極的“烏托邦”。

  “烏托邦”之不受當代人歡迎,自是因其對人類社會模式的一元化建構抹殺了人的自然屬性與個體差異,使得多元的、以民主與自由為標識的社會無以存身。不過,揆諸個中情節,出版于1970年的《這完美的一天》雖有意識形態上對蘇聯的影射,但放在2010年代,我們讀之卻別有一番況味:掉在水中全員施救而無人作壁上觀,扶助被撞倒的老人不至淪為撞人之人,好心搭載他人不至遭遇釣魚執法,傷了病了不至看病貴看病難或被迫開胸驗肺,沒有官二代和富二代,也沒有貪污腐敗和買官鬻爵,成員從搖籃到墳墓皆由“統一電腦”一手包辦,大家彼此互助,恪盡職守,樂善好施……固然,這一切全靠洗腦進行,較之書中的“自由之島”,這名喚“大家庭”的極權組織還尚存一點名叫“魏”的創業之主早年的理想色彩:“沒有戰爭,沒有貧窮,世界大同,人人安居樂業。”

  這再次證明“烏托邦”並非全無吸引力,其有自身存在的理由與淵源。而從整個作品架構來看,“自由之島”與前者的對應並置,才使《這完美的一天》如此完美,蓋因作者不寫“自由”之於“極權”的優勢,反而在在羅列其負面。這“自由之島”是主人公奇普熱烈追求的所在,但它奇怪地沒有一點“自由”的氣象,“天堂”更是無從談起。奇普初來乍到便為損人利己的歹徒劫個精光,除此之外,該島仿佛是“大家庭”換湯不換藥的翻版:“統一餅”換成麵包,個人姓名改由“移民局”起,對“統一電腦”的崇拜轉為對“自由之旗”的崇拜,用於麻痹身心的“治療”換成自甘墮落的酗酒,領導人語錄和演講變成充斥電視的肥皂劇和各種品牌與消毒劑廣告……而社會等級儼然以一種高低貴賤方式維持,在這個金字塔頂上,尚有一個“將軍”操縱全局。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