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樹下彈琵琶的仕女》:盛唐貴婦的閒適生活

時間:2012-08-06 12:48   來源:廣州日報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所描寫的琵琶女形象深入人心。其實,琵琶在唐代是極為常見而普遍的樂器,在各種樂舞中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彈琵琶仕女的形象在唐代壁畫中也有發現,其中最為有名的是唐墓壁畫《樹下彈琵琶的仕女》。

  《樹下彈琵琶的仕女》于1987年出土于西安市長安縣韋曲鎮南裏王村的唐韋氏墓。現今韋曲鎮北原上的南裏王村、北裏王村一帶,是唐代顯赫一時的韋氏家族的墓園。此墓發掘時未見墓誌,墓主身份不詳,墓葬規模較小,出土有陶俑等少量隨葬器。壁畫分佈于甬道和墓室,內容較豐富,題材有朱雀、祥雲、男女侍仆、野宴圖以及表現墓主生前貴族生活的六合屏風畫等。

  《樹下彈琵琶的仕女》高159釐米,寬56釐米,位於韋氏墓墓室的西壁。是繪于西壁的六合屏風圖之一。畫面中央繪出一棵參天古樹,樹下有花草、玩石。樹前空地上有兩個人物,一仕女,一舞伎。仕女應是墓主的形象,體態雍容,神情典雅,頭梳烏蠻髻,身穿白色窄袖衫,外套黃色半袖,綠色曳地長裙。右腿盤曲坐于凳上,左腿著地,懷抱琵琶。她身旁的樹下,一個男舞伎包一方巾、身著黃袍,正隨著樂曲,擰腰擺胯,甩動雙袖翩翩起舞。

  這樣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我們今人“庸俗”的眼光看來,這畫中二人的性別似乎錯位了。男人為女子搔首弄姿地跳舞,看上去有點怪怪的。豈不知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最為叛逆和個性張揚的年代,對男女各自的行為守則本就沒有那麼多繁文縟節。“婦人為丈夫之相,丈夫為婦人之飾”是當時的潮流,許多時髦男子每天都要化了粧才出門見人的。男舞伎盛裝打扮跳舞取悅女主人,又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此男舞伎身材比例很小,與女主人形成鮮明的對照,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等級觀唸有多麼強大。

  在唐代,除多在宮廷殿堂演出的宮廷樂舞以外,非官方樂舞有著更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藝術源泉,往往代表著某一時期樂舞藝術的流行趨勢和發展方向,並進而影響到宮廷對整個樂舞題材和形式的取捨。此圖中的舞蹈顯然是已深入民間、較為普及的樂舞形式,一隻琵琶,一段舞蹈,不需要專門的樂隊和場地,舞者的服飾與蘇思勖墓壁畫的樂舞圖中的胡人舞蹈者服飾幾乎完全相同,顯然所跳之舞是唐代極為流行的胡舞。

  雖然該墓規格較低,但繪畫技法和藝術風格確有著鮮明的特色。根據此墓隨葬器和壁畫的特點,韋氏墓的年代應在盛唐之後,中唐前期。壁畫風格趨於寫實,信手勾勒,不加修飾,近於現代速寫,但技法嫺熟,應出自民間畫師之手。畫法以墨線勾勒為主,線條多為“蘭葉描” ,圓潤流暢。設色以平涂、暈染為主,人物服飾、屏風的欄界用平涂法,而山石、樹木、人物的發髻則用暈染法,用濃淡墨的變化反映頭髮的質感。佈局合理,構圖疏密有致,人物、樹林、山石的安排錯落有致,並有一定的遠近關係。山石只勾勒輪廓,樹木粗枝大葉,別具特色。尤其用淡綠在樹枝上點抹,有新芽初綻之感,頗有寫意風味。樹榦則用凝重的曲筆表現出樹皮粗糙的質感。這幅壁畫是研究唐代社會生活和繪畫史的珍貴資料。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