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浪漫,對童年的追憶,是成年人最樂意與人分享的一個經歷。容易被人們忽略的一個事實是,童年對每個人的影響,並沒有止步于童年的結束,更不局限在往事回憶中,就如同滋養樹木根部最深處的土壤,雖深不可見,卻總是影響著樹木枝葉的生長。當成年人升格成為父母之後,面對孩子的童年時,這種影響力便愈發凸顯出來。
前生今世,這個常被人挂在嘴頭上的字眼,暗藏著科學道理。德國系統心理學家伯特 海寧格發現每個家庭成員的互動,往往受家族上輩人曾經發生的負面事件所影響,例如:家庭失和、意外傷害、身心疾病、自殺身亡等。“家族排列”是海寧格通過25年的研究發展起來,已成為了歐美臨床心理學界的一個熱門課題。“家族排列”的過程,通常通過模擬讓當事人重返當年困擾事件的情境,並重新感覺當年的失落、不滿、悔恨或哀傷等。當事人通過輔導老師的引導,可以很奇妙地看清楚生命中曾經被遺忘或疏忽的原因。因為在心理治療領域的洞見,海寧格經常受邀至世界各地講學,他説:“我認為自己只是把真相呈現出來的人,真正幫助和治療個案的是真相,而不是我。”
“你被‘童年’制約了嗎?”這是臺灣著名學者吳娟瑜的一聲棒喝。在完成了美國應用社會學碩士學業之後,身為母親的吳娟瑜受“家族排列”的啟發,找尋在親子教育中,父母自己的童年印記,露出的種種端倪,在其作品《成功父母學》中,吳娟瑜認為,人們不知不覺被父母的養育方式、師長的教導方式和社會的認知期待“制約”著,如果從小得到的是好的價值觀、好的行為模式引導,那麼儘管被“制約”,至少還是快樂做自己,可以盡情發揮。但是,如果被錯誤地“制約”和被偏差地引導,那麼人生往往不停地在負面的“制約”中打滾、掙扎而不自知。而這也就是童年已離去久遠,人們在和父母的相處、與夫妻的互動或是在親子的溝通中,一些童年的習性、話語,甚至是憤怒,總是能輕易地被挑動而出的原因所在。總之,每個人成長的過程難免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為人父母者,在教導自己的孩子時,更需要謹言慎行,也需要懂得自我省思。
單純的理論,總會給人留下紙上談兵的印象。吳娟瑜親子教育走的是理論與實踐的例子,如果説當年對兩個兒子的教育還處於摸索階段的話,那對兩個孫子的成長教育,吳娟瑜可謂漸入佳境。“皮皮、皮弟和皮爺、皮嬤、皮爸、皮媽,”吳娟瑜一家成員構成的快樂生活,很容易讓人想到當年法國動畫片“巴巴爸爸、巴巴媽媽、巴巴祖、巴巴伯、巴巴布萊特、巴巴布拉伯……”巴巴一家人,個性不同,卻相處和睦,是很多人的溫馨記憶。而最為奇妙的是巴巴一家人隨形變化的萬能身段,一聲“可裏可裏可裏,巴巴變!”後,一家人能變成或樹、或琴、或桌等各種事物形狀,讓人羨慕不已。沒有絲毫的空談,吳娟瑜努力找尋著親子教育中的“魔力咒語”,讓有問題的父母和孩子一起走出互相角力、對抗乃至疏遠的陰影。在找尋出的種種方式中,吳娟瑜認為“情緒管理”最為緊要:“每個人都難免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現各種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往往還會傳染別人。在情緒惡劣的時候,你是痛哭一場,還是瘋狂購物,或者借酒澆愁?你是否發現自己成了情緒的奴隸?其實,情緒是完全可以管理的!情緒仿佛是生命的河流,蜿蜒曲折地流經我們的人生、穿過我們的生活。無法和情緒做好朋友的人,情緒的河流往往是沉鬱、起伏、不安的。能夠和情緒做好朋友的人,情緒的河流往往是輕鬆、喜悅、活潑的。”
“養育子女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幫助他們脫離我們的生活,並成功地進入他們自己的生活。”所以,當每個人匆匆升級,成為父母時,都需要細緻的審視一下,自己童年的影子,是否會遮擋住了孩子前行的腳步。
《成功父母學》,吳娟瑜/著,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