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促交流 謀合作 創新局—— 十六大以來兩岸文化交流綜述

時間:2008-03-28 14:06   來源:統一論壇

 

■ 張華

中國共産黨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並實施了一系列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政策和舉措,兩岸文化交流空前活躍。儘管臺灣當局不斷加大推動“文化臺獨”的力度,為兩岸交流設置種種障礙,但文化交流已成為海峽兩岸各領域交流中最活躍、最令人矚目且勢不可擋的潮流,任何政治力量都難以阻遏。

五年來兩岸文化交流的概況

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至2007年10月底,經文化部審核、審批的對臺灣地區文化交流項目累計約2000多項、近2萬人次。5年來,兩岸圍繞中華文化這一交流主體,在教育、文藝、科技、體育、衛生、影視、新聞出版、學術等方面的交流都呈現出領域不斷拓寬、內容逐漸深入、合作層級提高,規模逐步擴大的特點。

兩岸教育交流成效顯著。5年來,祖國大陸近百所高校與臺灣高校簽署了校際交流與合作協議,交流形式日益多樣,交流內容更加豐富。兩岸大學校長互訪頻繁,兩岸高校教師互訪、講學、任教增多;兩岸大中小學生的交流成為兩岸教育交流的重要內容。報考祖國大陸高校的臺灣學生較以往明顯增多,僅2007年就有2600名。赴祖國大陸參加交流活動的臺灣青年學生更多達數萬名,祖國大陸學生赴臺收集資料、短期學習、研修的也不斷增多。與此同時,兩岸基礎教育、職業教育交流成為近5年教育交流的新熱點,北京、上海、武漢、廈門、福州等地多次舉辦的兩岸基礎教育高峰論壇,成為兩岸基礎教育界交流的重要平臺。

兩岸科技交流繼續深化。近年,兩岸電子、通訊、奈米、生物等專業領域的專家交流及學術研討活動持續不斷,兩岸科研機構的合作研究繼續升溫。北京、上海、山東等地多次召開兩岸科技論壇和科學家論壇,京臺兩地在高新産業方面,包括資訊傳輸、電腦服務和軟體業、無線城市、3G行動通訊、動漫製作等領域交流合作深入開展。兩岸科技交流合作的蓬勃發展,有力地增強了兩岸科研實力,推動了兩岸産業發展,增進了兩岸學者感情。

兩岸新聞合作密切頻繁。近年來,兩岸新聞交流呈加速發展趨勢,無論是臺灣新聞界來祖國大陸採訪、交流,還是祖國大陸新聞界赴臺採訪、交流,人數、規模、層次都比以往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和增長。兩岸新聞交流的形式也日益多樣化,除記者採訪外,兩岸新聞界各層人士互訪頻繁,兩岸新聞機構簽訂協議,進行資訊互換、代為採訪、合作採訪、稿件節目交換等。祖國大陸組織的每年一次的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已成為兩岸新聞交流領域的“品牌項目”。兩岸媒體隔空跨海連線報道國、親、新三黨領導人“大陸行”,以及“神舟六號”載人航太飛船節目再掀新聞合作新的一頁。另外,福建、江蘇等地還相繼成立了閩臺、蘇臺新聞文化交流協會等組織,協調省內各新聞單位與臺灣新聞界廣泛開展新聞交流。截至2006年底,來祖國大陸採訪的臺灣記者累計已達13800多人次,祖國大陸記者赴臺採訪也達700多人次。

兩岸文化交流亮點頻出。2003年以來,兩岸文化界組織、舉行了一系列有影響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形成了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觀音文化、城市文化、孔子文化、祭祖文化等一批兩岸文化交流的特色項目。祖國大陸主動策劃組織了兩岸北國風情冬令營、海峽兩岸民眾中秋大聯歡、兩岸城市藝術節、兩岸文化聯誼、兩岸傳統戲曲演出等一系列在兩岸舉辦的文藝節目、民間藝術和美食文化交流活動;祖國大陸多家優秀藝術團隊、珍貴文物、當代文藝精品相繼入島,受到臺灣民眾的熱烈歡迎。兩岸藝術院校、表演團隊舉辦了多場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文博展覽、文化研討、交流等活動,彰顯了中華文化的魅力,融洽了兩岸同胞的感情。

兩岸出版交流初具規模。兩岸通過舉辦書展、版權貿易、合作出版、高峰論壇、互設書店、互辦書城書展等多種方式開展交流與合作,在出版項目、期刊版權、印刷複製業、數字內容産業等領域的合作日益密切。2003年8月,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正式成立。2005年至今已舉辦3屆的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成為兩岸出版發行業界加強合作的重要平臺,展銷的圖書從首屆的13萬種、85萬冊增加到目前的20多萬種、110萬冊。目前,兩岸出版業者正在探索成立“海峽書局”,它將成為華文出版的“航母”。據統計,祖國大陸購買臺版書籍的金額2003年為300多萬元新台幣,到2007年則迅速衝破2000多萬元新台幣。2005年始,祖國大陸每年從臺灣引進版權700至1000項,臺灣則從祖國大陸引進近700多項圖書版權。

兩岸體育交流特色突出。近5年來,兩岸體育交流呈現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發展態勢,最大特色就是圍繞北京2008奧運會的體育交流。由海峽兩岸輪流舉辦的兩岸奧委會體育交流座談會,自2003年以來圍繞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交流層面涵蓋馬拉松賽、輪流舉辦體育學院師生研習營、運動術語、運動醫學、運動傷害、體育行政、運動産業、全民運動、婦女運動、運動科研、禁藥查禁及訓練基地人員的互訪等。2004年以來的四屆“京臺青少年交流周”,均以“相約2008”為主題,開展系列活動;京臺兩地相關單位密切合作,連續兩次在島內舉辦“相約奧運暢遊北京”活動。截至2006年底,來自臺灣捐資建設奧運的金額達6000萬元人民幣。2007年,組織島內來訪團組參觀奧運場館3200多人。目前,在招募臺胞為北京奧運會志願者的活動中,已有1060人申請報名。奧運已成為近兩年兩岸體育交流的主旋律。

兩岸衛生交流積極密切。資料顯示,兩岸近年來每年都有數百批醫學團體、數千名醫務人員進行合作交流,交流涉及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傳統醫藥學、食品衛生、醫療保險、衛生管理等。2003年SARS疫情暴發後,國家主席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多次指示要加強海峽兩岸防治SARS的交流合作。兩岸在包括SARS和禽流感防治在內的各個領域進行衛生合作與交流,祖國大陸還向臺灣捐贈了大量防治SARS的物資。2006年以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臺灣“疾病管制局”建立的疫情資訊溝通渠道,先後23次傳遞疫情資訊。近年來,兩岸民間互捐骨髓、醫療包機等醫療合作體現了兩岸醫務界之間的同胞情意,以及兩岸醫務界對兩岸人民的健康高度負責的良好職業道德和博大情懷。

此外,兩岸廣播、電影、電視、網路的交流合作在互信、互助、互愛的主格調下健康有序地開展,兩岸宗教界的交流互動仍然保持熱絡勢頭。兩岸文化領域的各項交流經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派生機盎然的大文化大交流的嶄新局面。

務實靈活的對臺政策是
“交流熱”的根本原因

十六大以來,尤其是2005年3月4日胡錦濤主席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提出四點意見以來,兩岸文化交流驟然升溫,臺灣出現了大陸熱,祖國大陸出現了臺灣熱,兩岸出現了交流熱。究其原因,第一,新思維“激活兩岸關係一盤棋”。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面對臺灣政局與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形勢,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關於解決臺灣問題的思想理論及政策方針,推出一些列對臺工作的新思維、新論斷、新政策。以胡錦濤“四點意見”、《反分裂國家法》為綱領的對臺工作政策、法律框架是兩岸文化交流的指導綱領,將“反獨遏獨、和平發展”作為對臺政策的戰略重點,指出了兩岸文化交流的重點任務,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突出“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強化對臺灣同胞的理解和尊重,從而極大地爭取了臺灣民心,引發了空前的“交流熱”,開闢了兩岸關係新局面。

第二,務實靈活的惠臺政策為兩岸文化大交流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一是方便臺胞往來祖國大陸的措施。2003年,祖國大陸增加臺胞口岸簽注點至11個,2004年進一步簡化臺胞入出境和居留手續等。二是方便兩岸教育交流的政策。2005年秋季入學始,對臺生與祖國大陸學生同等收費,設立專項獎學金。2006年,祖國大陸承認臺灣高等學校學歷,並歡迎臺灣高校來祖國大陸招生。為照顧臺商子女,在廣東東莞、江蘇昆山和上海成立3所臺商子女學校,並積極出臺措施,照顧臺胞子女就讀祖國大陸本地中小學。三是利於兩岸醫療衛生雙贏合作的措施。2006年4月,兩岸經貿論壇就臺胞就醫及報銷、臺灣醫生在祖國大陸執業、兩岸醫療合作等問題推出4項醫療優惠措施。6月,兩岸就客運包機節日化及兩岸專案包機達成共識。2007年,祖國大陸又擴大臺灣居民參加醫師資格考試範圍。四是放寬臺胞在祖國大陸的就業政策。2005年,祖國大陸修訂《臺灣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就業管理規定》,規定用人單位可以自主聘用臺灣居民,放寬臺灣居民在祖國大陸就業的條件,簡化手續,享有與祖國大陸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險待遇。之後,各部門陸續開放了醫師、註冊會計師、註冊建築師、海關報關員等數十項職業資格考試。五是今年11月7日發佈的兩項影視産業的惠臺政策,臺灣與祖國大陸合拍的電視劇,享受與祖國大陸生産的電視劇同等待遇;有臺灣演員參與製作的祖國大陸電視劇完成片的核準程式進一步簡化。同時,還將繼續鼓勵臺灣影視從業人員來祖國大陸參與製作節目。

與此同時,各省市相關單位也加大力度擴大兩岸文化交流,形成了從中央輻射地方的兩岸文化交流熱絡場面。

“文化臺獨”難以阻遏交流大勢

多年來,“臺獨”勢力將中華文化視為分裂祖國的最大障礙,而以中華文化為主流的兩岸文化交流更不為“臺獨”分裂勢力所樂見。因此,在文化領域推動“臺獨”活動、炮製“臺獨文化”、培植“臺獨”思想社會基礎就成為“臺獨”分子割斷兩岸歷史文化紐帶,實現“實質臺獨”目的的重要伎倆。

2000年民進黨上臺後,尤其是陳水扁2002年拋出“一邊一國論”以後,臺灣當局不遺餘力地在島內社會、文教領域推動“文化臺獨”:鼓吹“臺灣人不是中國人”,否定臺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將“臺語”(閩南話)提升為臺灣的“官方語言”,杜撰有一個自成系統、不屬於中國文學的臺灣文學,以“臺灣主體意識”為指導編寫中小學《認識臺灣》的鄉土教材,在民俗、戲劇、歌曲、歌謠、民間藝術品的收集和整理、考古發掘、民間信仰和祭祀活動中都極力灌輸“認同臺灣”的思想。2005年,兩岸民間交流空前高漲引起臺灣當局高度緊張,陳水扁在大力推動“文化臺獨”的同時,開始緊縮、甚至阻撓兩岸文化交流。2005年4月,臺灣當局單方面中斷新華社和人民日報記者赴臺駐點採訪。2006年元旦,陳水扁發表“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兩岸關係緊縮政策,成為之後當局嚴格審查、限制兩岸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的綱領。

但是,兩岸文化交流大勢不可阻擋。一是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情意是兩岸文化交流發展的內在動力。不管政治關係如何起伏,兩岸文化親緣不會因為種種人為的外部因素而改變。中華文化已經持久深藏于兩岸人民心中,滲透在日常生活裏,這是聯繫兩岸的最牢固的紐帶。二是深化兩岸文化往來符合兩岸人民尤其是臺灣人民的利益。兩岸文化各有所長,互有所需,雙方差異性和互補性既是交流的基礎,也是促進交流的動力。而祖國大陸豐富的傳統與地方文化資源,更為臺灣所需要。臺灣文化要發展,就要不斷地從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積澱中汲取養分。三是祖國大陸惠臺政策是兩岸文化往來的根本保障。2005年以來,祖國大陸積極履行對臺灣同胞的各項承諾,使臺灣同胞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使兩岸交流與合作空前高漲。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明確“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同時強調“13億大陸同胞和2300萬台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將兩岸同胞的前途與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可以預見,未來兩岸文化交流必將不斷衝破臺灣當局設置的種種政治藩籬,持續深化發展。四是兩岸文化交流符合當前和平發展的主題。交流可以增進了解、消除誤會、緩和關係、促進發展。而和平發展不僅是島內主流民意,更是當前兩岸關係的主題。

編輯:江洪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