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臺灣股市:“繁榮”表像下的隱憂

時間:2008-01-18 11:29   來源:統一論壇

■ 張玉冰

  近一年來,臺灣島內掀起一場“愛臺灣股市群眾運動”,股市異常活躍,股指大幅飆升。從2006年5月開始,臺灣股價指數一路上揚,接連突破8000點和9000點關口,其中,在今年7月25日前的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股指更是大漲1657點,上漲幅度冠于全球股市。之後雖然受美國次級房貸引發的股市風暴波及影響,有所下跌,但在當局全力拉抬下,9月7日仍然回升到9018點的高位,預計未來還將維持在高位水準,甚至有望突破萬點。全臺股票總市值由2000年的12萬億元新台幣增加到目前的23萬億元新台幣,增加了近一倍。在股價上漲帶動下,今年上半年臺灣新上市上櫃企業增加了33家,較去年同期增長65%。這一切似乎顯示,臺灣股市正經歷著自2000年以來的又一次繁榮。
然而,若對當前臺灣經濟做深入檢視,不難發現,近乎瘋狂的臺灣股市,浮華表像下掩藏著重重隱憂。

隱憂一:股市與經濟基本面大相背離

  股市一向被視為經濟的晴雨錶,然而當前臺灣的股市,非但不能準確反映經濟運作的真實情況,反而與經濟基本面大相背離。事實上,2000年民進黨上臺之後的七年中,臺灣經濟即由以往穩定的中速增長迅速陷入低速甚至負增長的衰退低谷,經濟年平均增長率大幅下挫到2.36%,經濟成長由20世紀70至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之首,淪為近七年來的“四小龍”之末。2000年,臺灣每人平均GDP為14,519美元,2001年即跌至13,093美元,之後增長緩慢,至2004年,每人平均GDP仍未恢復到2000年的水準,到2006年才達到15,640美元的水準。連續幾年的經濟低迷,政局混亂,使經濟發展榮景不再,也讓臺灣民眾漸漸失去“安全感”,消費者信心滑落。一向以客觀中立著稱的臺灣中央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報告顯示,島內物價水準、家庭經濟狀況、就業機會和經濟景氣狀況的信心調查指數,近年來幾乎都呈下滑趨勢,表明民眾對經濟發展前景相當悲觀,無奈之下,只能得過且過,前途一片灰暗。
  與此同時,以往臺灣經濟成長最大支撐來源的內需也不斷萎縮。“雙卡風暴”爆發以來,臺灣民間消費即一蹶不振,年平均實質增加率從1995至1999年的6.2%,衰退至近七年的2.59%。儲蓄率卻一路上升,2006年儲蓄率達26.68%,儲蓄總額首度超過3兆元,創出11年來新高,更在一年之間就激增近450億元。儲蓄本是資本形成的必要條件,若善加利用,就能創造源源不斷的成長動力。然而,高儲蓄率如今卻變成臺灣經濟的“詛咒”。由於執政當局始終以意識形態施政,財經政策搖擺不定,甚至連連失誤,嚴重影響到臺灣投資的軟硬環境,更大大挫傷了廠商的投資信心,島內廠商紛紛轉向島外,僑界對島內投資也連年下滑。此外,政黨輪替的第一年,民間投資就大幅下滑29%,之後臺灣資本形成就幾乎完全停滯,每年成長率都只有1%到2%。投資意願低迷不振,投資支出遠遠不及儲蓄金額,十年間便囤積了高達5.3兆元的無用資金,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加上臺灣執政當局頻頻舉債,透支財政,使近五年來全民背負上超過12兆元的鉅額債務。昔日的“臺灣錢淹腳面”,變成了今天的“債淹腳面”,不能不説是臺灣經濟發展的悲哀。

隱憂二:當局幕後操作只為“拼選舉”

  民進黨當局執政七年來,不僅政績乏善可陳,而且弊案醜聞輪番上演。為了2008年大選獲勝,當局不惜組成“選舉內閣”,大力炒作市場,周周釋放利多,幕後操控股市,加上外資的投機配合,一時間全臺盛傳景氣上升、投資信心恢復,營造出一片“繁榮”的假像。
  6月21日,已有五年沒有調整臺灣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的臺灣“中央銀行”,突然宣佈將外匯存款準備金率從0.125%急劇拉高到5%,與此同時,又宣佈將新台幣利率提升0.25%。自此,新台幣與美元的利差縮小,在高收益的驅動下,炒作新台幣熱錢的套利空間被打開,大量外幣資産從島外回流,向銀行借錢,再不斷涌入到台幣定存和臺股等台幣資産當中,讓股市行情持續升溫。六月和七月兩個月裏,外資買入臺股超過2500億元,外資借款總額更是超過一兆新台幣。事實上,部分在臺外資銀行在五月下旬就已經接到“央行”指令,要其迅速將投資資金匯入臺灣,投入股市。同時,為阻擋民眾資金大量外流、改存外幣存款或投資島外證券,臺灣“央行”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採取各種拖延戰術,幾乎全面凍結了對投資境外基金的審核。島內臺股基金規模前兩大的投資信託基金“群益投信”和“元大投信”,今年一月份的基金規模分別是240億和216億新台幣,到了五月份則分別激增到306億和280億。
  張俊雄主管行政部門的一個多月內,就相繼推出土地增值稅10%優惠稅率擴大適用、大幅調降遺贈稅、臺灣發展基金編列一百億元、預計在三至五年內投資中小企業五、六百家,四年內對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保證融資提高到1.6兆元,以6000億元的勞退基金的40%為上限,即2400億元以內可投資股市,以及號稱可以帶動3500億元商機,創造10萬就業機會的四處大面積都市更新案等等多項利多。此外,攸關上千萬公務人員、勞工及存款戶權益的退撫基金、勞保基金、勞退基金及郵政儲金等四大“政府”基金也伺機出動,進入股市,成為護盤籌碼。可以説,臺股的“牛氣”沖天,當局的幕後操作實在是“功不可沒”。股票市場衝上九千點、一萬點,泡沫化日益嚴重,風險越來越大,這些都不重要,能夠為執政者粉飾太平,拉抬選舉聲勢,才是當局幕後操控股市的真正目的。

隱憂三:股市嚴重泡沫化,民眾承擔的風險巨大

  臺灣股市與臺灣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臺灣,炒股可謂是一項“全民運動”。據臺灣證交所統計,至2007年7月中旬,臺灣股市開戶數已突破800萬,佔同一時間臺灣人口數的35%,單是7月,交易戶數就突破216萬,雙雙創下歷史新高。除去生活費,臺灣人拿剩餘的錢投資股票的比例,高居世界第一。可以説,股市已深深融入臺灣民眾的生活之中。
  外資大量買入會吸引散戶投資人大量進入股市,短暫行情有可能讓散戶投資人獲利,而一旦外資獲利了結,退出股市,或外界環境衝擊股市,使散戶被套牢,則損失難以計數。7月份的股市暴跌充分印證了這一點。從7月26日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引發全球股災災情延燒到島內開始,臺灣股指即從最高的9800多點一路下跌,到8月17日已跌至8000多點,總共下跌1752點,跌幅將近17%,1.76兆元的股市市值也隨之蒸發。此波股市暴跌過程中,除自營商和外資尚能夠迅速獲利了結退出之外,信託投資業者在當局“愛臺灣”感召下,仍然持續買入,散戶投資人更是在7月24日外資大賣臺股624億元時,追加融資92億元,超過之前一個月的全部融資額,在股市高位時入市接盤。短短三個星期時間,以島內700萬開戶人數計,平均損失50萬元,相當於上班族一年的薪水。
  7月,臺股一度衝上9807點,直指萬點大關,成交量也一度突破3000億元,融資餘額更達3900億元,這是在民進黨操縱之下臺股表現的七年之最。但是,民進黨為了撈選票而製造的這一虛假“繁榮”所帶來的惡果,則卻要由臺灣股民來承擔。回顧臺灣股市,在開創初期的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基本處於平穩發展階段,雖也經歷了清淡-繁榮-萎縮的小週期,但起伏不大。上世紀80年代是臺灣股市的暴漲暴跌階段,其漲跌幅舉世罕見,最大震蕩幅度曾經從12682點暴跌到2485點。進入90年代,臺灣股市開始恢復,經過數度調整,在2000年2月9日曾第三度站上萬點大關。但自2000年民進黨上臺執政以來,臺灣股市幾乎一直處於低迷階段,並開始越來越多地受到當局的操控。最為典型的是,2004年大選前股指從4000多點被人為拉到7000點以上,選後又再次跌到6000點以下。自民進黨執政以來,臺灣股市基本再未出現80年代與90年代經歷過的跨越8000、9000點、衝破萬點的激情時刻。股市可以靠資金堆積,創造資金行情,進而短暫上升,但若無經濟基本面改善的支撐,則上升無法持久。這一次臺灣當局和外資機構的聯袂演出,當局操縱股市拉抬股指,為選舉私利營造繁榮假像,外資則把臺灣股市當做“天然獵場”,縱情馳騁其間,賺得缽滿盆盈,實在是配合得天衣無縫。待他們撈夠政治資本、又吸足百姓血汗錢後各自滿載而歸時,臺灣股市將難免面臨另一場暴跌災難,而這一切後果,又只能由臺灣百姓來承受了。
  從20世紀60年代經濟進入起飛期,到政黨輪替前的40年時間裏,臺灣曾是全球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追求現代化的典範,更是亞洲“四小龍”中最值得傚法的成功範例,堪稱經濟發展的“奇跡”。然而2000年民進黨上臺執政後,臺灣經濟發展榮景不再。以往佔社會最大多數的中産階級迅速萎縮,“M”型社會逐漸來臨,社會貧富差距日益加大,普通百姓面臨著失業、薪資縮水、物價飛漲等等一系列的生活壓力,而有錢人卻依靠當局的政策傾斜、原有的對社會資源的掌控、不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等等既有優勢,更加迅速地積累財富。面對臺灣在全球經濟佈局中日趨邊緣化的危機,執政者不僅沒有反思提升經濟的舉措,反而處處都打著“拚經濟”的名號來“拚選舉”,這次操控股市正是當局“拼選舉”的政治伎倆,把臺灣一步步推向危險的邊緣。近年來強力支撐臺灣經濟發展的兩岸經貿關係,正是因為臺灣當局採取的一系列反經濟規律而行的“去中國化”政策而受到極大阻撓和限制。不僅如此,在島內財政已經陷入困境之時,貪瀆、金援等醜聞卻層出不窮,民眾福祉不斷被執政者消耗、吞噬,讓整個社會經濟加劇沉淪。現在臺灣民眾真的到了認清政治操弄者的嘴臉,好好考慮自己的選擇,為自己爭取福祉的時候了。

 

編輯:江洪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