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青春海南行 演繹兩岸情——臺灣青年團海南行散記

時間:2008-01-18 11:28   來源:統一論壇

■ 榮波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這首詩表達了海峽對岸多少臺灣同胞的思鄉之情。
   很小,我就從父母和師長的口中了解到很多關於臺灣的故事:美麗而富饒的祖國寶島,神奇的阿里山,迷人的日月潭,水清沙白的澎湖灣,“山海秀結之區,豐衍膏腴之地”,人們給予臺灣無限的讚譽。終於,2007年3月至6月,我作為北京科技大學交換學生,赴臺灣朝陽科技大學進行了為期四個月的交流和學習,所有的思念和憧憬都變為現實,寶島的神秘和魅力逐漸向我展開。

初識——熱情撲面,一見如故

  初到臺灣的第一天,我就被臺灣的濕熱所震撼,見到朝陽科大的老師和同學,更被他們的熱情所感動。我們在臺灣接觸的第一位“朝陽人”是研究發展處的陳宜婷老師,她像姐姐一樣帶著我們5名交換學生跑東跑西,註冊、體檢、了解校園,買生活必須品,宜婷老師幾乎每件事情都為我們考慮到了。資訊學院的王淑卿院長是另一位讓我們覺得像姐姐的老師,熱情、有活力,很好地平衡著工作與家庭之間的關係。在她的辦公室裏總是放著吃不完的水果和小點心,她的口中總有講不完的故事,她的辦公桌上也總有做不完的事情。淑卿老師向我們簡單介紹了一下資訊學院之後就把我們介紹給班上的同學。我被分配到M308實驗室,一進實驗室同學們個個爭先恐後地和我打招呼,噓寒問暖。同學中我第一個認識的就是謝佳奮,他非常熱情地為我介紹實驗室的學長和同學,介紹設備的使用方法,還給我專門找了個小儲物櫃,貼上我的名字,臺灣同學的熱情和做事的認真值得我學習。在居住的第一宿舍,我們也受到了指導員老師以及室友陳志瑋的熱情關照。
   我的導師梁錫卿副教授對我關愛有加。梁教授不僅啟發和指導我的實驗項目,幫我理清研究思路,帶我去參加他的項目説明會,讓我增長見識;還讓我去他家做客,了解臺灣家庭的生活……我和導師師門的其他同學意氣相投,大家在一起研究功課,一起鍛鍊娛樂,一起做實驗寫論文,一起吃住。接下來的時間,經常和我一起做實驗的李育升,成了我無話不談的好友。我們計劃一起在北京的刊物上發表論文,2008相聚在北京,甚至計劃一起去國外念博士。在大家熱情相處的背後,是兄弟般的關愛以及共同的文化觀念。記得我選的兩門資訊學院的課程,每節課堂上,老師幾乎都會提起“大陸已經實現了什麼什麼技術”或者“榮波,你們在大陸是不是這樣?”類似的話題。在課堂討論的時候,大家也都非常樂於跟我交換資訊,樂於了解祖國大陸今天的發展變化。

認同——以人為本,治學嚴謹

  在解決了生活、報到、體檢等等的問題之後,我們很快就融入了學院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資訊學院為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和研究環境:每名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實驗室和至少一台電腦,一個座位,一個儲物櫃。實驗室一般都配有列印機、冰箱、微波爐等設備,以及用一台硬碟容量較大的微機充當的伺服器,供大家交流資訊之用。朝陽科大最值得稱讚的建築就算波錠紀念圖書館了,整個建築寬敞、明亮,圖書佈局緊湊而不壓抑,每層都有影印機、掃描器、數位相機架、飲水機、沙發等等物件,讀者可能用上的設施應有盡有。學習累了,可以坐到沙發上休息一會,看看遠山、聽聽音樂,還可以借張碟片去六層的影音閱覽室放鬆一下。
   除了優良的硬體設施以外,朝陽科大的研究生教學方式也令人讚賞。學校圖書館每年都會定購價格不菲的電子期刊,例如:IEEE、ACMD、ITIS等,作為同學上課和研究工作的補充。這種做法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能夠開拓專業視野,學習前人的研究方法,還能夠避免在研究上做重復工作。在這四個月裏,我保持著每一兩周讀一篇英文文獻的習慣,尤其是在自己做實驗和撰寫論文的兩個月裏,我閱讀了大量國外文獻,對開拓我的思維,指導我的實驗進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同學閱讀的外文文獻,不僅供自己學習和研究,還會做好簡報拿到師門的討論會上彙報。一般每週都會固定一個半天用來師門討論,被稱為實驗討論——大家一起交流自己研究的新進展。這個時候,你除了要向大家表述清楚自己的研究,還要接受師門的同學和老師的發問。面對暴風驟雨般毫不留情的問題,讓任何鑽研上的不深入和研究中的不誠實成為不可能,當然也為自己的研究找出了很多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除了實驗討論以外,老師還會不定期的找同學單獨見面,了解同學的學習和研究情況,幫助同學逐個解決困惑,從而保證研究順利進行。

收穫——結識知己,認識臺灣

  在我資訊學院同學的圈子裏,大家的學習和研究幾乎是不分晝夜的。確切地講,大家真正開始做自己的工作通常是從晚上9點以後。白天,大家除了上課和讀文獻之外,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討論問題。討論的可以是非常嚴謹的學術問題,也可以是輕鬆的生活話題;可以是簡單的三兩個人之間,也可以是較為正式的;可以是同學之間,也可以是同學和老師一起,形式多種多樣,內容廣泛豐富。通過這樣的討論,真正起到了交流資訊、互通有無的作用。到了晚上,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實驗室或者家中,開始靜下心來做自己的研究工作。夜深人靜的時候做事效率很高,我和我的論文夥伴李育升也都是利用晚上的時間把我們的實驗代碼完成,而且通常都幹到淩晨兩三點鐘。
   交換學習在其他方面的收穫也十分顯著。臺灣人的生活之精緻,學術研究之嚴謹,及對中華文化的保存,對待發達國家虛心學習而又不全盤照搬的態度,都讓我感受到了在大陸很難了解到的真實的臺灣。他們身上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
   舉兩個身邊每天發生的例子。臺灣人在購物的時候,付款和收款的人都會説一聲“謝謝”,連在學校的餐廳也不例外。一聲“謝謝”,凝聚了多少文明的積澱。在臺灣,大家不僅拼命地工作,更會享受休閒時光。幾乎所有的餐館、商店、理髮店都會每週安排一天的時間休息。老師一般把和同學們的聚餐安排在中午,而在6點鐘下班後回家陪家人……臺灣人很懂得什麼是真正的生活,懂得享受休息,懂得感受家的溫馨,懂得珍惜親情和友誼。但他們又絕對不是玩樂和享受主義者,學習、工作起來毫不含糊。朝陽科大的資訊管理以及資訊工程系的研究生普遍都很厲害,編程、研究、寫論文個個都很有實力。當然,作為交換學生,我們在學習上也不能有絲毫含糊,絕對要在各個方面奮勇當先。課堂報告、課後作業、以及導師佈置的研究任務,我都盡力做到最好。自己感覺收穫很大,同時也得到了資訊學院院長以及其他老師的好評。在做好學習研究的同時,我還結交了一些朋友,把祖國大陸今天的經濟、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進步告訴給臺灣的朋友,也讓他們對祖國大陸有一個更新、更準確的認識。我想“增進了解、互相促進”就是我們此行的意義之所在吧。

惜別——依依不捨,思念綿延

  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在我們還沒有來得及完全了解這個可愛的寶島的時候,在我們和一些朋友結下了不解之緣的時候,在我們收穫了豐富的學習和研究成果的時候,眨眼四個月的交換學習接近了尾聲。
   最後一個月時間裏,我們和臺灣朋友一起,遊覽了峻美的阿里山、澎湃的墾丁海岸、秀麗的花蓮海岸,加上之前學校安排我們去的中國十大美景之一的日月潭、珍寶雲集的臺北故宮和目前世界上的最高建築臺北101,使得我們對寶島的美麗和神奇有了更深的感受。
   “臺灣的景色很美,但在我的心中,這些景色都比不上朝陽科大的建築之美,朝陽人之美。”一個學期的生活,“朝陽”的建築給我們留下了美的感受;一個學期的學習,“朝陽”的教學和研究對我們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學期的交往,“朝陽”人尤其給我們留下了不同尋常的美好回憶。
   臨別前,師門的全體同學為我辦了一場精彩異常的歡送會。錫卿老師、師母、老師家的弟弟妹妹,還有師門的30多位同學都來到開發中心為我送行。歡送會上,大家一起吃自助餐、唱歌、做遊戲,暢談中心半年多來的進步,聊祖國大陸和臺灣的發展變化,道心中的不捨之情……在歡送會的高潮部分,大家還鳴放拉炮,噴射彩帶,祝我一路平安,祝我們的友誼常青,希望我們再次相聚。作為一名祖國大陸的交換學生,受到如此的禮遇讓我受寵若驚。實在覺得兩岸同胞不應被一灣淺淺的海峽分隔開來,因為我們血同源,語同聲,書同文;因為我們有著共同的名字,叫做“炎黃子孫”。

編輯:江洪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