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兩岸一中”貫穿古今

時間:2008-01-18 11:26   來源:統一論壇

■[新加坡] 王基文

  2007年7月19日,陳水扁不顧全中國人民和國際社會的反對,正式具名致函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以“臺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這是推動“臺灣法理獨立”的重要步驟,令臺海與亞太地區和平穩定面臨嚴重的現實威脅。
  翌日,陳水扁副幕僚長陳其通召開記者會稱:“臺灣從未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歷史的事實,也是現狀。”公然否認自古以來臺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客觀事實。
  7月23日,聯合國秘書處依據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2758號決議,宣佈不接受陳水扁申請,並將信函退回。美、俄、日各國也紛紛表示反對臺灣當局不當之舉,使臺灣當局在國際上愈顯孤立,圖謀無法得逞。
  但是,陳水扁不死心,7月27日再度去函聯合國秘書長,繼續以“臺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強調“兩岸都是主權獨立國家”,公然鼓吹“兩國論”,還給安理會八月輪值主席、中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王光亞寫信,提出同樣要求,王光亞立即予以退件。
  臺灣當局至此不僅不收斂,反而孤注一擲,變本加厲大力推動“入聯公投”之“臺獨”分裂活動。為搞“入聯公投”聯署,定於9月15日發動百萬人上街遊行,並策劃明年3月以“入聯公投”綁大選。7月27日,臺灣民進黨主席遊錫堃揚言,如果大陸以《反分裂國家法》對付臺灣,臺灣不排除就宣佈“獨立”。8月2日,遊錫堃宣佈要推動“正常國家決議文”,廢除“憲法一中”。民進黨2008年大選候選人謝長廷聲稱,他若當選,五年後“正名制憲”,還説這不算改變現狀,因為臺灣已經“獨立”了,不需要再宣佈“獨立”。總之,島內“臺獨”氣焰十分囂張。
  過去,由所謂“中華民國”的幾個蕞爾“邦交國”向聯合國遞交提案,支援“中華民國”加入聯合國,但每次都無法列入大會議程,連第一關都通不過。此次,陳水扁以“臺灣”名義申請,但任何新會員都必須首先是主權國家,而且還要得到國際社會的外交承認,相關建交文件必須在聯合國存檔。臺灣不是主權國家,只是中國的一個地區,根本沒有資格申請。對此,陳水扁心知肚明,但他卻明知不可為而偏要為之,這是繼宣佈終止“國統會”運作和“國統綱領”適用之後又一違背“四不一沒有”承諾的重要“法理臺獨”步驟。陳水扁走這步險棋,不僅僅是為民進黨2008年大選爭取票源,更重要的是,他任期所剩無幾,擔心國民黨明年勝選,保不了他及其家人的弊案過關,“臺獨”更無法實現,便鋌而走險,加速“臺獨”步伐,大力推行“法理臺獨”,由“漸進式臺獨”轉為“急獨”,千方百計妄圖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闡述“兩岸一中”貫穿古今這個客觀事實,讓臺灣民眾明白臺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反對“臺獨”,追求實現兩岸和平統一,是非常必要的。
  臺海兩岸史地之淵源,證實了自古以來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臺灣海峽古時為陸地,高出海平面50米至100米,直到六、七千年前由於海平面上升而形成臺灣海峽。
  臺灣的土著居民絕大部分屬於南亞蒙古人。南亞蒙古人發源於中國大陸,一支從東部沿海南下,散居中國東南沿海,古稱百越族。百越族又有許多分支,其中閩越族大部分居住在今天的浙江南部和閩北,其餘的閩越族一部分直接移居臺灣,一部分則進入南洋與當地人通婚形成馬來族。臺灣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臺南左鎮遺址和臺東長濱遺址,是祖國大陸經臺灣海峽(當時是陸地)進入臺灣的古人類及其後裔形成的遺址。可見,兩岸居民的血緣關係可上溯到一萬多年前。
  漢族在宋元時期已開始從祖國大陸移居臺灣。清朝中後期,大陸移民大量進入臺灣,到西元1811年,漢族人口已達到200多萬,成為開發臺灣的主力軍,遍及臺灣全島和附近島嶼,此時,臺灣已成為中國東南物産豐富地區。現在,臺灣人口以漢族為主,佔97%;少數民族總稱高山族,即原住民,又稱山胞。不論是島內的高山族還是漢族,與祖國大陸各民族同源同宗,有著相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臺灣各族人民,都是中國大家庭不可分割的成員,原本就是一家人。
  早在秦漢時,距今二千多年前,祖國大陸人民就和臺灣接觸。至於政治聯繫,可追溯到三國時代。在一千七百七十七年前,三國吳黃龍二年春(西元230年),吳主孫權曾派衛溫和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組成龐大的艦隊到臺灣(夷洲)。隋唐之後,兩岸關係更為密切,隋煬帝曾派使節赴臺灣,隨即又發兵征討。南宋時,澎湖已隸屬福建省晉江縣。南宋孝宗七年(西元1171年),泉州知府汪大猷為了抵禦海盜的騷擾,在澎湖建造兵營二百間,屯駐水軍。元世祖忽必烈二十九年(西元1292年),曾派兵到臺灣宣撫。元順帝至元元年(西元1335年),正式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臺灣民政,隸屬福建省同安縣(今廈門)。明朝時,中國政府為保護臺灣免受外國侵犯,曾派軍隊與日本人(西元1602年)、荷蘭人(西元1622年)交戰,鞏固了在澎湖的管治。明天啟四年和六年(西元1624年和1626年),荷蘭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別入侵臺灣。南明永歷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驅逐外國殖民者,收復臺灣,在臺灣建立了與明朝一樣的行政系統。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清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又把臺灣升格為省,説明清朝政府更加重視臺灣的地位。
  “福爾摩沙”(Formosa)是葡萄牙人起的,西班牙殖民者侵佔臺灣時期採用的名稱,中國人民非常憎惡,中國政府從來不使用,更不承認,《辭海》也不收錄。臺灣早有自己的名稱,古時臺灣稱夷洲,從秦漢沿用至隋;隋時改稱流求,沿用至元;明時改為臺灣,沿用至今。三國至明,中國古籍中對臺灣的稱呼計有:夷洲、流求、琉球、毗舍邪、大惠、大員、雞籠山、雞籠、東番、北港、小琉球等等。直到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才把全島定名為“臺灣”。從臺灣名稱的演變和採用,亦可證明自古以來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895年至1945年,臺灣被日本侵佔,淪為日本殖民地,臺灣人民為反抗日本侵略者犧牲了65萬人的寶貴生命。臺灣是日本侵略者用炮艦搶去的,不是清廷主動自願丟給日本的,所謂“把無助的棄兒丟入了日本人手裏”之説,是挑撥兩岸同胞的感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了,臺灣歸還中國,由國民政府管治,臺灣當然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之後,雖然島內政權更疊,但這只是政黨輪替,臺灣還是中國領土。
綜上所述,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水之隔,歷史淵源悠久,人民骨肉相親。今天的臺灣人,就是從前的大陸人,臺灣的開發與繁榮,離不開大陸移民的艱苦奮鬥。兩岸史地淵源顯示,自古以來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3年的《開羅宣言》,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這些國際公認有效的國際法文件,都肯定了臺灣的主權屬於中國。目前國際社會公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國統會”在1992年8月1日通過的《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中也指出: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1992年12月3日,海協與海基會在香港舉行事務性商談後,達成“九二共識”。當時,“兩會”口頭表述原文為:海基會表述,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是對於一個中國的含義認知各有不同。海協表示,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是在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
總之,臺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這是歷史事實,也是現狀,任何人都否認不了!
  “兩岸一中”有兩層含義:一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一是兩岸共同努力謀求最終統一。
  中國歷代強盛時期都與社會穩定分不開,兩岸和平統一之後,整個中國的綜合實力就會大為提升。“臺獨”是振興中華的絆腳石,嚴重威脅臺海和亞太地區和平穩定。故而,反對“臺獨”、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海內外中華兒女責無旁貸。

編輯:江洪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