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聞人留影]關於蔣介石的傳聞(下)(2003.43)

時間:2004-05-17 17:08   來源:

  
  陳立夫最後問何雲有什麼意見,何只能勉強地搖搖頭。儘管他曾任警察局長,參加過多次冒險活動,但新的“使命”卻令他顧慮重重,可是又不敢貿然提出來。

  侍從室要求何雲儘快熟悉蔣介石的習慣動作及生活細節,強調他的一舉一動都必須與“蔣委員長”惟妙惟肖,出不得半點差錯。為此,何雲換上侍衛官制服,時常出入蔣介石的辦公室,以便就近觀察自己將要模倣的對象。有時,蔣介石也跟他閒聊幾句。何雲發現,蔣的動作尚可模倣,但口音卻不易仿傚,他只得告誡自己:以後在公開場合當替身時最好不説話或少説話。

  1934年底,何雲奉命隨侍蔣介石到成都。當何雲身著特級上將軍服全套裝扮起來,不免有幾分惶恐不安。但當他被帶到蔣介石面前過目時,卻受到蔣的連連稱讚。兩人實在太像了,身材相同,外貌接近,並且都蓄著日本式短鬚,身披黑呢大氅。何雲隨同蔣介石一行乘飛機來到重慶。抵達機場時,以四川省主席劉湘為首的地方黨政軍大員早已恭候多時。儀仗隊把洋鼓洋號奏得震天響,鎂光燈閃成一片,晃得何雲睜不開眼。他不得不強打精神,裝模作樣地模倣著蔣介石慣有的揮手動作,直到手臂發麻。同時,誰也沒有注意到有一輛黑色小臥車繞過歡迎的人群,悄然駛往城內的別墅。在那輛車裏坐著的才是真正的“蔣委員長”。好戲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白天,同劉湘磋商軍政大計的是蔣介石;入夜,留在賓館裏當替身的是何雲。誰要是跑來打蔣介石的黑槍,那他就找錯了地方,打錯了人。深謀遠慮的“四川王”劉湘做夢也想不到,蔣介石當著他的面演雙簧。

  回到南京,蔣介石對何雲十分稱心,恩寵有加,將他長期留在侍從室。當然,有許多公開場合,諸如剪綵、合影之類的事情還要何雲出面亮相。汪精衛的遇刺給蔣介石敲響了警鐘,他要小心防範,留著這個替身以假亂真可以有備無患。

  這樣,何雲在蔣介石身邊扮演替身的角色一幹就是2年多。但終因他文化水準不高,“國語”講得不及蔣介石,且帶有難懂的方言,以致後來宋美齡逐漸對他産生反感,堅持要打發他離開侍從室。於是何雲在抗戰前夕被調出侍從室。蔣介石為表示不忘舊情,特給予他一個軍委會“少將參議”的頭銜,讓他在賦閒中領一份高薪度日。

  1937年下半年,日寇進攻杭州,何雲回到建德老家藏身避難,終日閉門不出,也不接待賓客,避免自己的特殊外貌招致不必要的麻煩。即使如此,當他離開杭州時,路上遇見軍警憲特時仍不免出現向他立正敬禮的尷尬局面,誤認他就是墻壁照片上的“委員長”。1938年春夏之交浙江淪陷,日偽軍燒殺搶掠,偽官吏也乘機漁肉鄉民作威作福。一天,淳安縣偽縣長正在坐堂,向當地士紳勒索“大東亞聖戰”的軍餉。這時,從門外進來幾條漢子,逕直奔上大堂。偽縣長剛要發作,猛然看見為首者正是“委員長”,當場嚇得魂飛天外。他雙膝一軟,跪在地上猛磕響頭,懇求“委員長”開恩饒命。當然這不會是蔣介石本人,而是由何雲裝扮的。當時何雲訓斥了偽縣長半天,要他改邪歸正,少做傷天害理之事,方才揚長而去。

  自此以後,何雲化裝出走,來到西南大後方避難。不過,他的相貌仍然不時引起誤會,鬧出許多笑話和虛驚。抗戰勝利後,何雲回杭州定居,再未擔任任何公職,但國民黨政府軍籍冊上仍保留他的少將軍銜。

  蔣介石和他的拜把兄弟

  俗話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而交友之道莫過於“桃園三結義”式的拜把兄弟。在這方面,體會最深、精於此道者恐怕要數蔣介石了。蔣深諳此道,他將結拜盟兄弟的手段同政治目的相結合,使其把兄弟們成為他實施獨裁統治的工具。這在政治人物中恐怕無人能出其右。

  一生結拜的幹哥們夠一個排 蔣介石的盟兄弟人數多、成份複雜,誰也難以算清他究竟有多少異性兄弟。蔣介石自己也承認,一生中最喜“異性兄弟之交”,蔣可能是中國現代政治人物中結拜盟兄弟最多的一位。大致説來,自1903至1929年是他一生拜盟高峰期,這一期間,他先後結拜10多次,人數總計30余人。其結盟可分為3個不同時期:青少年時期結拜的以老家奉化的同鄉同學為主;出山至未當權時期在日本、上海訂交的多是聞人名士;大權在握後,為了政治和軍事上的需要而與有權有勢的人物結盟。

  蔣介石的奉化幫兄弟,當年號稱“10個盟兄弟”,實際上不止此數。這些人年齡參差不齊,但多為奉化一帶學子,約計有22人之多,其中包括出身鳳麓學堂的職員、同學,主要有周淡遊、胡朝陽、劉祖漢等10人;因志趣相同又係同鄉的有江懷卿、何祿山、竺紹康等12人。

  進入社會尚未當權時期的1911至1921年11年間,蔣介石先後與8位友好“義結金蘭”。其中有軍人也有文人,形成一個極其複雜的文武關係群。他們是:張群、陳其美(陳英士)、黃郛、張靜江(張人傑)、許崇智、邵元衝、戴季陶(戴傳賢)、吳忠信。其中最有錢的要數張靜江,有學識謀略的要算戴季陶,有一定政治地位的當屬陳其美、黃郛。(周慕瑜等  )

(本文係由臺《中外雜誌》月刊1993年3月號,1997年6、7月號及《傳記文學》1994年8、9月號,李若松、周谷及周慕瑜、黃振世、楊耀健分別所著相關文章改編而成,編輯時進行了刪節並對文字做了處理,重擬了小標題。)

《臺灣週刊》2003年第43期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