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封面文章]陳水扁行騙到美國(2003.42)

時間:2004-05-17 16:55   來源:

  
  今年年初,臺灣當局就籌劃陳水扁于年底借出訪中南美洲為由“過境”美國,以拉抬低迷的選情。臺當局原本計劃17天的訪問行程,出訪國家有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海地和貝里斯,“過境”美國時分別在紐約、洛杉磯、阿拉斯加停留。但是由於臺灣與這些國家的經援談不攏,還捲入當事國的政爭,加之島內選情吃緊,所以訪問對象就只剩巴拿馬一國,“過境”美國也只在紐約和阿拉斯加停留。因此臺灣當局更把“過境”美國看得極其重要,在行程安排及與美溝通方面下足功夫,以期所謂的“突破”。

  “過境”是重頭戲

  陳水扁一行于10月31日抵美展開所謂“攜手同慶、欣榮之旅”,隨同人員有“國安會秘書長”康寧祥、“總統府副秘書長”吳釗燮、“外交部長”簡又新、“經濟部長”林義夫、“僑委會委員長”張富美等。陳水扁到紐約後,于當日下午前往宋美齡生前寓所頒送“褒揚令”和一面“中華民國國旗”。蔣家雖不願接受陳水扁的“褒揚”,但也不便公開拒絕,所以趕在陳抵美前匆匆辦理完宋美齡的公祭、出殯儀式,避開陳為宋美齡覆蓋“國旗”。之後,陳水扁在其居住的華爾道夫飯店會見一些美國親臺政治人物,其中包括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副主席、“臺灣連線”成員藍托斯,“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夏馨,紐約市長彭博、紐約州議會議長蕭華等。

  31日晚,陳水扁在紐約領取“國際人權聯盟”頒發的所謂“國際人權獎”,併發表題為“人權臺灣,民主蛻變”的演講,這是繼1995年李登輝在康乃爾大學演講後,臺領導人第二次在美發表演講。陳水扁在演講中以“人權”為幌子巧言令色,為其推行“公投、制憲”等“臺獨”政策粉飾辯解,宣稱要讓臺灣“成為國際人權體系中一股建設性的力量”。

  11月1日,陳水扁出席“海外阿扁後援會”成立大會,一直以“催生新憲”做為宣傳口徑的陳水扁自認為這次“過境”美國取得“突破”,於是首次提出要“制訂”“新憲法”。並聲稱民進黨已經站在“臺灣的主流價值”這邊,他有信心贏得明年選舉。陳水扁在紐約首度提出“制憲説”後,民進黨高層立刻呼應要以“臺灣新憲法”取代“中華民國新憲法”。“行政院政務委員”、民進黨“新憲”9人小組成員許志雄稱,接下來就是“國名”的問題,“臺灣新憲法”雖説不必然與“臺灣國”劃等號,但一般比較傾向以“臺灣”為新“國名”。

  1日晚,陳水扁參加遊輪“僑宴”,他喜形於色地宣稱,“過去3年多臺美關係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美國對臺灣最好,連重視人權的歐洲都和美國差很多,美國才是臺灣真正的朋友”。他還向島內朝野喊話,稱“大家都在同一艘船上,每天罵船長只會影響船長情緒、增加船長負擔。要相信船長,一定可以帶領大家駛達目的地”。

  11月2日,陳水扁結束在美行程前往巴拿馬,參加巴國100週年慶典,不過,對臺當局來説“重頭戲”已經唱完了。

  藍軍質疑綠營捧

  在陳水扁抵達紐約當天,美國新聞媒體大多發表演相關評論和報導,多數媒體對陳水扁此行提出質疑。全美發行量最大的《今日美國報》的文章標題是“臺灣領袖在中國身旁並不踮著腳走路”,副題為:“傾向獨立的談話令美國擔心”。文章表示,陳水扁的“臺獨”讓美國關切,但是陳並不在意美國的憂心。多項民調顯示陳水扁落後連戰10個百分點,陳許多言論是為了動員基本票源。陳的種種言行,至少已經接近違反其承諾的“四不一沒有”精神了。有很大影響力的《紐約時報》也報導説,陳水扁為了爭取選票採取了很多更具“分離意識”的言行來刺激中國,但是迄今為止收效不大。

  泛藍軍的反應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質疑陳水扁與美軍火商過從甚密,涉及利益輸送。陳水扁10月31日晚宴的餐券由部分“臺僑”和美國親臺人士認領,其中美國軍火廠商“聯合防衛公司”總裁拉博認領了3萬多美金餐券,並與陳水扁同桌,希望能與臺建立直接管道,推銷該公司的新型炮車。在野黨表示,“聯合防衛公司”是全美排名第49的知名軍火商,在歡迎宴會上大量購買募款餐券其實相當划算,這樣的飯局有踰越利益回避原則之嫌。二是批評陳水扁“內外有別”、表裏不一。國民黨主席連戰指出,陳水扁在美國説“若當選連任仍會以中華民國憲法宣誓就職”,根本就是“前後不一、內外不一”。親民黨發言人黃義交説,陳水扁在美國演説是的“美國版”,與“臺灣版”不同,絕口不提“正名”,這就是陳水扁一貫見人説人話、見鬼説鬼話的伎倆。對於陳水扁在美拋出“制憲説”,國親聯盟回應將明年選舉定為“修憲與制憲”之爭,交人民選擇;但陳水扁也須公開向民眾説明,是否民進黨當局已有打仗流血的打算。三是貶斥陳水扁所謂的“欣榮之旅”。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表示,陳水扁在美所做的、所説的都是為了選舉。陳水扁哪得到所謂高規格接待,哪位美國政府官員跟陳水扁交換了意見?

  對於陳水扁“過境”美國,泛綠陣營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演,極力誇大陳“過境”的“作用”。呂秀蓮稱,陳水扁此行獲得美方“更高層級的待遇”,“顯示國人要有信心,不要疑神疑鬼,以為做什麼是都要看人臉色”。“做我們該做的事,以各種行動彰顯我們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民進黨“立委”蕭美琴稱,陳水扁“過境”美國的“禮遇”和“規格”都比以往更好,“突顯臺美互信架構已逐漸建立”,對於在野黨不斷唱衰臺灣“外交”,她感到相當不以為然。總的來看,綠營在輿論報導上還是佔了上風。

  自欺欺人難得逞

  陳水扁此次“欣榮之旅”主要有以下兩個目的:

  第一,欺騙國際社會,在“人權”的外衣下搞分裂活動。陳水扁從今年5月開始,先後提出要推動“公投”、“制憲”等“臺獨”主張,引起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的高度疑慮,美國政府多次明確表示“反對臺獨”,警告陳水扁不要“挑釁”。沒有美國的認可,陳水扁的任何“臺獨”政策都只能嘴上喊喊,無法付諸實施。所以陳水扁必須要讓美國和國際社會相信,“公投”和“制憲”與“臺獨”“無關”,以化解在島內推行“臺獨”路線的外部阻力。陳水扁在接受“人權獎”後的演講中稱,“催生臺灣新憲法”攸關臺灣“民主建制化”能否成功,“公民投票”的實施則代表臺灣的“人權”能否進一步深化,並不涉及他在2000年就職演説中提到的“四不一沒有”,更不應該將此窄化成政治性的“統獨”爭辯。第二天,陳水扁自以為用“人權”包裝的“公投”和“催生新憲”已得到美國的理解,遂正式提出“制憲”。他的如意算盤是,“制憲”一直是“臺獨”分子的訴求,本來因為敏感而避免使用,既然美國目前還沒有對他的“催生新憲”表示反對,那麼乾脆直接用“制憲”再試美國的反應。如果美國反對就避免再提,如果美國忽略了這一微小的變化,那就等於得到了默認,為未來推動“臺獨”路線增加了籌碼。

  第二,製造“美臺關係”良好的表像,為選舉加分。美國政府最近頻頻提醒臺灣當局不要製造兩岸緊張,告誡陳水扁不要忘記“四不一沒有”的承諾,使得臺灣輿論普遍認為美國對陳水扁已經失去信任。能否經營好“美臺關係”是臺灣民眾檢示執政者的一項重要指標,陳水扁當然會在選前利用“過境”美國抱一抱美國的大腿,給選民以“信心”。陳水扁帶了大批臺灣媒體隨行,就是為了為他在美期間的活動製造聲勢。他每有一個動作都會宣稱是“突破”,最主要的有3項:一是陳水扁離開宋美齡寓所後走向在場的臺灣媒體,對宋美齡逝世表示哀悼,於是便聲稱這是首度在美國“公開接受媒體訪問”。二是美方此次並未阻攔陳水扁在下榻飯店之外與“僑胞”接觸。三是在美公開發表演講。

  臺灣媒體分析,美國這次沒有強行禁止陳水扁的一些小動作,與美臺軍售有很大關係。為了促使臺“立法院”及早通過對美軍購預算,美國軍方高層官員10月30日罕見地到臺“立法院”進行遊説活動,向“立委”簡報臺美潛艦採購案,總價值約為118億美元。看來正在尋求連任的布希總統很需要這筆生意刺激一下疲軟的美國經濟,陳水扁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來佔點小便宜。實際上,美方在一些原則性問題上並沒有放鬆對臺灣領導人“過境”的限止。比如不派政府官員與陳水扁會面;不同意臺要求舉辦“友邦駐聯合國大使酒會”;陳在“國際人權聯盟”演講的稿件須經美國政府過目;頒獎儀式最初不準媒體入內採訪,經過臺方爭取,主辦單位同意媒體入場“觀禮”,但“不要有拍照、攝影等採訪動作”。不過,陳水扁本人自以為自己的小伎倆得逞,通過媒體大肆宣揚,自稱“3年來美臺是倒吃甘蔗,漸入佳境”。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親臺勢力在陳水扁“過境”事件中充當了極不光彩的角色。10月30日,美眾議院“臺灣連線”的議員魏斯勒、夏波、布朗等人提出一份所謂“歡迎陳水扁訪美決議案”,並獲得眾議院通過,這一方面是因為臺灣當局長期對這些人進行政治投資,他們借機投桃報李;另一方面這些人反華心理做祟,一心想破壞中美關係。另外,“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夏馨表現更是與其身份不符,為了給代表美國軍火商利益的丈夫幫忙,發表了一系列不負責任的談話,使她更象陳水扁私人的“公關助理”,而非美國官員,連臺灣在野黨都同聲質疑夏馨應客守的“中立”立場。美國親臺勢力罔顧中美兩國人民的利益、破壞中美關係的言行再次向陳水扁發出了錯誤信號。

  陳水扁此次“過境”美國,將島內政客所慣用的騙術帶到了國際上,而且認為獲得了“成功”。但是他的表演是否真的騙過了國際社會,真能為其選舉加分,還有待觀察。  (金奕) 

《臺灣週刊》2003年第42期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