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兩岸直航的發展形勢、經濟影響與政策走向

時間:2006-12-08 16:47   來源:

 

  兩岸直航的發展形勢

 

  自1979年起,祖國大陸就一直主張儘快實現兩岸直接“三通”,積極推動兩岸通航事宜。20多年來,經過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兩岸通航取得一定進展,從1986年起開始間接通航,到1995年開放“試點直航”,從2001年福建沿海地區局部直航,到2003年兩岸“春節包機”,兩岸各種形式的通航聯繫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間接通航的程式逐步簡化,直接通航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轉運通航蓬勃興起:雖然目前兩岸通航聯繫仍以間接形式為主導,但是,越來越多的航商考慮到運送方式的相對成本,更多地選擇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運送方式,從而使間接通航的程式不斷簡化,通航形式開始向直接形態轉化。從轉口簡化而來的轉運是以聯貨提單的方式付運貨物,只在中間港海域重新集裝整合,既節約了運輸成本,又節省了運輸時間,因而是離岸服務的一種重要形式。伴隨著兩岸轉運通航的蓬勃興起,一種由轉運衍化而來的過境形式也隨之出現。由於過境(或稱彎靠,廣義的轉運包含過境)並未在中間港重新裝卸與轉換運輸工具,不須仲介服務,在運輸成本和時間上,都比轉運更加經濟。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越來越多航行于兩岸的商船從原來從事轉運轉為從事過境,從而形成過境超過轉運(狹義的轉運)的趨勢。

 

  “準直接”通航應運而生:兩岸海運因最近距離僅149海裏,經第三地繞道彎航(過境)至少增加數百海裏,航程增加3倍以上,貿易商每年額外花在海運轉机上的費用數十億美元。為了節約運輸成本,節省運輸時間,航運界在過境運輸中,又摸索出一種“轉單不轉運”的變通形式,靈活從事兩岸貿易貨物運輸。這一做法就是,航行于兩岸的國際商船,主要是大陸或臺灣的權宜籍(即在海外註冊)商船直接往來于兩岸之間,只是形式辦理“航自第三地”的過境手續。2005年,直接航行于兩岸的船舶有數千艘,在距離臺灣100 多海裏的日本沖繩縣石垣島外海寄港,有的甚至在遠離石垣島的公海上直接辦理過境手續,以取得“航自日本的形式”。這一做法大大簡化了過境貿易的手續與程式,是一種在形式上過境、實質上直接付運的“準直接”貿易。這種“轉單不轉運”的通航形式十分靈活,日益活躍,大有取代轉運並主導兩岸通航形式的趨勢。

 

  “包機直航”出現突破:在兩岸經貿往來日益熱絡的帶動下,兩岸人員往來日趨頻繁,2005年首次突破400萬人次,累計達600萬人,3800萬人次。目前,在大陸常住的臺胞已超過100萬人,而且還在不斷增加之中。由於臺灣當局限定兩岸空中不能直接飛航,兩岸空運聯繫不得不採取間接通航的模式,大多仍然經港澳轉机,約佔兩岸客流市場的85%以上。間接通航不僅徒增空運成本,也給民眾旅行帶來極大的不便。隨著兩岸人員交往日益密切,旅客流動量不斷增大,轉机旅行的規定愈加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兩岸民航界經過共同努力,達成“共同參與、合作經營、利益共用、互惠雙贏”的共識,在2003年實施臺商單向“春節包機”, 2005年又實現雙向、不經停、多點(北京、上海、廣州)、對飛的歷史性跨越,2006年在搭載對象(惠及所有臺胞)、航點(增加廈門)、航次等方面再取得進展,先後順利完成3次兩岸春節包機業務。兩岸各有6家航空公司參與,臺灣方面有中華、長榮、復興、華信、立榮、遠東航空公司,大陸方面有國際、東方、南方、海南、廈門、上海航空公司。兩岸春節包機直航的成功實踐充分説明,兩岸空運在空中管制和地面服務等方面的條件已完全具備,直航的技術準備業已成熟。

 

  廈金直航快速發展:為方便臺胞通過金門往返兩岸之間的“小三通”航線,自20011月開通以來,經過5年的實踐,直航業務取得顯著成效,尤其在2005年,航班密度明顯增大,每天6艘船往返12班次,運送旅客快速成長,首次突破50萬大關,達51.8萬人次,5年累計116萬人次。雙方使用兩岸資本並在兩地註冊的船舶,採用只挂公司旗的方式,經營海上客、貨運航線,不僅使之成為金馬地區民眾以及大陸臺商往來兩岸經濟、便捷的一條黃金水道,也是臺胞生命救助的“綠色通道”。通過廈金航線,兩岸人員往來每人每次節省近1萬元新台幣,時間也相應縮短近一半。目前,廈金航線主要是一條承運臺商的特殊航線,未來應逐步發展成為承運兩岸貨物的重要航線,准許大陸物品經金門簡單加工(包括包裝)後進入臺灣,臺灣産品經金門進入大陸,使金門成為兩岸貨運轉机地之一,並開放兩岸所有同胞經金門轉机旅行,使這一黃金水道的作用進一步擴大。

 

  ……

 

  

 

(來源:《兩岸關係》2006年第5 作者:李非

                                      責任編輯:清水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