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聚焦〕析“大溪”、“三芝”會議的意圖(2002-10)
時間:2002-10-15 14:30 來源:
繼8月3日陳水扁拋出“一邊一國”和“公投立法”等極端“臺獨”言論以來,8月24日至25日、9月8日,陳水扁又召集“總統府”、“行政院”和民進黨高層,在桃園縣大溪和臺北縣三芝召開會議(以下簡稱“大溪會議”和“三芝會議”),就島內經濟和所謂“民主”、“人權”及“反恐”等問題分別作出了歸納性的十條結論。這是陳水扁近期“臺獨”言論遭到國際和兩岸主流輿論嚴厲批駁後,不得不對自己的“臺獨”本質進行偽裝的具體步驟,他試圖用所謂的“經濟、民主、安全”三個錨來包裝分裂言行,掩蓋其“臺獨”本質,目的是為了混淆國際視聽、迷惑兩岸人民。對陳水扁的百般狡辯,愛好和平的炎黃子孫們要保持清醒的認識。
一、“大溪會議”和“三芝會議”的主要結論
1、大溪會議提出“深耕臺灣、佈局全球”的經濟戰略,突出發展島內經濟和産業發展方向及提升臺灣經濟國際化。會議達成十項結論,主要包括:深化臺灣經濟“國際化”,加速推動與美國、日本及東協各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強化臺灣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地位;配合臺灣經濟轉型,擴大人才培育與引進,投資以臺灣優先,財經重大政策或投資案要落實專人辦理和“首長督導”;落實評估、規劃兩岸直航等。
2、三芝會議借“民主”、“人權”、“反恐”之名,攻擊大陸方面的“一國兩制”方針,尋找國際上的支援與認同。會議達成十項結論,主要包括:成立“臺灣民主基金會”和“亞太地區民主聯盟”組織,使臺灣成為國際NGO的亞太據點;定期評估並公佈全面性的大陸人權報告,整合臺灣媒體資源,用“臺灣之音”推廣臺灣的“民主經驗”;針對海外建立的“反獨促統”組織,要推動成立“全僑民主和平聯盟”進行對抗;重申臺灣現狀如要改變,只有臺灣人民有權決定,包括以“公投”作為被動的防衛手段;支援並參與美國“反恐”行動,聲稱大陸發展“超限戰”是“恐怖主義手段”,嚴重威脅臺灣安全等。
二、陳水扁召開“大溪會議”和“三芝會議”的主要意圖
陳水扁召開“大溪”和“三芝”會議,提出臺灣經濟和民主發展及“反恐”三個主題,有其利用發展經濟鞏固執政地位,利用“民主”、“人權”對抗“一國兩制”,積極推動“公投立法”及挑動國際反華等多層考慮和佈局。
(一)在經濟上:提出全面發展戰略,提升施政能力,鞏固執政地位。陳水扁上臺以來,島內政經局勢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為了進一步鞏固執政地位和贏得年底北、高市長選舉以及兩年後的“總統”連任,陳水扁急於要在發展島內經濟上有所作為。
1、描繪所謂臺灣經濟發展“藍圖”,擺脫經濟不振對其執政地位的威脅。兩年多來,島內經濟大幅滑坡,今年以來雖出現緩步復蘇的跡象,但經濟基本面仍存在很多問題。金融機構的呆壞賬總額近新台幣兩兆元、財政赤字的債備餘額高達三兆元;加入WTO後島內産業面臨更強大的競爭壓力,企業倒閉也造成大量失業。由於經濟問題引發政局不穩和社會不安,民進黨難以擺脫責任。為突破經濟困境,“大溪會議”提出了一系列經濟發展戰略以穩定島內的財經局勢;為進一步鞏固執政地位,陳水扁提出組成“拼經濟的國會多數聯盟”,若在野黨反對當局拉攏在野人士,將會被扣上破壞島內經濟發展的罪名。
2、提出臺灣經濟國際化,降低兩岸經濟的依存度,增加其在兩岸關係中的籌碼。面對兩岸日益緊密的經貿關係,陳水扁面臨失去政治籌碼的威脅。因此,繼日前重提“南向政策”後,在“大溪會議”中陳水扁又提出“深耕臺灣、佈局全球”的經濟戰略,表示大陸不是臺灣經濟發展的唯一和最終的市場。同時,強調通過與美、日和東協各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在服務業、金融業和人才流動上走向國際,以便達到既可弱化臺灣與大陸的經貿關係,以避免其大陸政策因兩岸經濟關係的密切而受大陸的制約,又可提升臺灣經濟的國際化程度。
3、用“拼經濟”的訴求轉移民眾的視線,以利於民進黨在年度北、高市長選戰中處於有利地位。經濟問題成為國、親兩黨在年底北高市長選舉中,打擊民進黨的有力武器。今年以來的島內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為獲取主動,陳水扁提出經濟發展的各項措施,不管實際功效如何,總能擺出民進黨要發展經濟的姿態,對抗在野黨對其執政能力的質疑和政策的上掣肘。同時,可以轉移民眾對島內經濟不滿意的視線,將島內政經亂局的責任推卸給國、親兩黨。
(二)在兩岸關係上:以“民主、人權”包裝“臺獨”實質,突顯兩岸制度之爭,利用“反恐”拉攏美國,與大陸進行週旋對抗。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論”、推動“公投”後,受到島內外輿論的壓力,美國政策也重申一個中國政策。因此,陳水扁轉而用所謂的“民主、人權”掩蓋“臺獨”本質,向國際社會推銷“臺灣主權獨立”意識。
1、以“民主、人權”作幌子,拒絕“一個中國”原則,抗拒“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陳水扁在“三芝會議”上鼓吹臺灣的“民主經驗”,表示要建立、鞏固與民主國家的同盟關係,並要對大陸定期提出全面性的“人權報告”,試圖以此詆毀大陸的民主進程、抗拒國家的和平統一、抗拒“一國兩制”。從策略上講,陳水扁將“臺獨”包裝成“追求民主”,妄圖以制度之爭來掩蓋兩岸統一與分裂鬥爭的實質,拒絕國家統一、混淆國際視聽,以期獲得國際反華、反共勢力的同情和支援。
2、以“反恐”作藉口,強化兩岸敵對關係,並借機破壞中美關係。陳水扁在兩次會議中刻意將大陸用武力捍衛國家統一,污衊為“恐怖主義手段”。別有用心地利用當今世界“反恐”熱流,對抗國家統一。陳水扁此舉,一方面加強島內民眾對大陸的敵視,緩解在野黨和企業界在“三通”上對其的壓力,將“三通”規限在評估階段。另一方面在大陸國家領導人將於十月訪美,中美關係將進一步改善的前夕,引大陸出招,試圖利用美國干涉臺灣問題,製造中美關係發展的障礙。
3、成立海外組織,對抗“反獨促統”運動,積極用民間方式拓展國際空間。陳水扁上臺後的“臺獨”言行受到全世界華人華僑的反對,目前,海外華人在世界各國已成立了120多個“反獨促統”組織,有力地打擊了“臺獨”勢力的囂張氣焰。陳水扁明顯感到壓力巨大,他提出成立“全僑民主和平聯盟”,即意在對抗“反獨促統”運動,並試圖通過針鋒相對的鬥爭,讓“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在世界“發聲”,達到拓展其國際生存活動空間的目的。
(三)從“一邊一國論”後續發展的實質分析,陳水扁將突顯臺灣所謂“民主”選擇,積極推動島內“公投立法”。陳水扁在“三芝會議”再次提出在臺灣受到威脅時,要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臺灣前途。此次,陳水扁將“公投”作為對付大陸“武力威脅”的被動手段,是為了消除外界對其主動推動“公投”的疑慮。但種種跡象顯示,臺當局正試圖推動“公投立法”,玩的是暗渡陳倉的把戲。據民進黨中央黨部高層表示,“公投立法”已排入“立法院”上個會期的議程,在九月新會期將進行討論。另據島內媒體反映,負責此次“大溪會議”和“三芝會議”的籌備和議題協調的“國安會”,在內部會議已公開表示“臺獨是大勢所趨”、“先推動公投立法,然後在2008年‘總統’大選時進行‘統獨’公投”。近期,臺當局不斷鼓噪、宣傳“公投”,目的是為了獲得民眾的支援,輿論先導,為“公投立法”做輿論準備。
陳水扁在“一邊一國論”後的一個月內,接連召開兩次重要會議,借“經濟國際化”進行經貿的“去中國化”;借宣傳臺灣民主凸顯兩岸的政治對立。顯示臺當局今後將從“全球戰略”大架構下思考和處理臺灣發展問題和兩岸關係,而“一邊一國論”的“臺獨”主張在兩次會議中不言自明。同時,陳水扁選在“9 11”週年前夕,意在言外地將大陸捍衛國家主權的行動定義為“恐怖主義”,為的是搭世界“反恐”的便車,達到獲取國際同情,將臺灣與美國綁在同一戰車上,為其分裂活動提供支援。對陳水扁借“民主”、“人權”推行分裂的言行,所有炎黃子孫都要繼續進行堅決的鬥爭,這場鬥爭必定是長期、艱巨而複雜的。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國自古就有“多行不義必自斃”的説法,中華民族爭取國家統一、民族富強的鬥爭一定能夠得到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力量的支援而獲得最終勝利。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