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經貿互動〕中華經濟區的規模與融合(2002-10)

時間:2002-10-15 14:30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 王建民 清華大學 鄭為力


  自70年代末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港澳與內地、臺灣與大陸及港澳與臺灣之間的相互經貿關係發展迅速,?逐漸形成一個由港澳、臺灣與大陸構成的資源有效配置與産業合理分工的中華經濟區。這一經濟區是由市場力量推動形成的一個沒有制度化安排與組織架構的鬆散經濟共同體。
中華經濟區的規模與實力
  香港、臺灣經濟在60、70年代實現快速發展之後,中國大陸也在80、90年代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得臺灣、港澳與大陸的經濟規模與綜合實力增強,?逐漸成為全球經濟體系的一極。
  (一)經濟規模。2001年,臺灣的GDP為2881億美元,香港為1619億美元,大陸為11587億美元,澳門為62億美元,合計為16149億美元。這一規模為美國102081億美元的15.8%,為日本41486億美元的38.9%,為德國18473億美元的87.4%,超過英國(14245億美元),法國(13071億美元)與義大利(10894億美元),居世界第4位。
  就臺灣、香港與大陸單個排名計,大陸的國民生産總值在連續數年居世界第7位後已於2001年升至第6位,臺灣則居第16位,香港居中上水準。
  按目前大陸的經濟增長速度計算,即使臺港澳維持中低速增長,未來中華經濟區的實力還會得到加強,在五年之內GDP總值可能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到2020年超過日本升居世界第2位。
  (二)對外貿易。2001年,大陸對外貿易總額為5098億美元,臺灣為2301億美元,香港為3930億美元,分別居世界第6、10與14位,澳門為45億美元,合計為11374億美元。這一貿易量約為美國19114億美元的59.5%,高出德國10620億美元7.1%,超過日本7548億美元50%,已居世界第2位。
  (三)外匯儲備。臺灣的外匯儲備在80年代中期後迅速增加,1994年底達到925億美元(單月最高額為1004億美元),一度躍居世界第2位。此後,臺灣的外匯儲備雖有波動,但始終在900億美元左右變化,居世界前四名之內,到2001年底再度創下1222億美元的歷史新高紀錄,居世界第3位。大陸的外匯儲備增加更為迅速,從1992年的194億美元增至1996年的1050億美元,2001年底更達到2230億美元,自1996年以來穩居世界第2位。香港的外匯儲備這幾年也增長迅速,2000年一度超過臺灣居世界第2位,2001年底為1110億美元,居世界第4位。2001年底,澳門的外匯儲備為35億美元。這也就是説,在世界外匯儲備排名中,中華經濟區有3個經濟體居前4位之內。2001年,臺灣、香港、澳門與大陸的外匯儲備總和達4495億元 ,居世界第1位。巨大的外匯儲備在抵卸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及保持經濟穩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東南亞金融危機對臺灣衝擊相對較小,香港則以此資源擊退了國際投機資本對港幣的狙擊,大陸則維持了本身及整個中華經濟區的經濟穩定與發展。巨大的外匯儲備不僅顯示了中華經濟區實力的增強,也為區域內的經濟發展、相互投資提供了條件。
中華經濟區內經貿關係的發展
  中華經濟區內經貿關係的發展與合作集中表現為“臺灣技術、大陸製造、香港資金、世界市場”這一産業分工模式,這是一種新的資源配置與産業分工。
  (一)相互貿易(物流)。中華經濟區內的相互貿易形成龐大的物流。80年代以來,經過20多年的貿易往來與發展,臺灣、港澳與大陸之間已形成 十分密切的貿易關係網路。目前,區內年貿易量達1000多億美元。
  (1)臺灣與港澳貿易:臺港雙邊貿易往來一直就十分密切,?在海峽兩岸經貿關係以香港為重要仲介的情況下得到進一步加強。按臺灣海關統計,2001年,臺灣與香港的貿易總額為288億美元(與港貿易包括了部分對大陸的轉口),其中臺灣對香港的出口額?臺灣出口總額的21.9%,僅次於對美國的22.5%。到2002年1-5月,香港取代美國成為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2001年,臺灣與澳門的貿易額為3.3億美元。
  (2)臺灣與大陸貿易:海峽兩岸貿易自70年代末恢復後,發展十分迅速。兩岸貿易額從1979年的0.8億美元(香港海關統計)增加到2001年的323億美元(大陸海關統計)。到2001年底,兩岸貿易總額累計達2232億美元。其中,臺灣對大陸的出口比重不斷上升,從1985年的10%上升到2001年的19.6%,預計2002年將超過20%。
  (3)內地與港澳貿易:據中國海關統計,1978年,內地與香港的貿易額只有26.1億美元,到2000年達到560億美元。若依香港統計,2001年,內地與香港的貿易額達1575億美元(包括轉口貿易)。目前,內地與香港正在規劃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獲得重大進展,內地已原則同意給予部分以香港為原産地的貨物零關稅優惠,這將會促進內地與香港貿易的進一步擴張。2001年,內地與澳門的貿易額為8.6億美元。
  臺灣、香港與大陸互為重要貿易夥伴。由於其中有直接與轉口兩種方式,因此無法準確計算實際上相互貿易總額。這種模糊性與複雜性,正反映了其經貿關係的相互滲透性及其一體性的特點。
  (二)相互投資(資本流動)。臺灣、香港與大陸經濟關係的日益密切與中華經濟區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臺灣、香港與大陸之間的相互投資與技術合作(大陸對臺投資尚在禁止之列)的結果,可以説是一種資本流動。到目前,臺灣、香港與大陸間的相互投資達到相當大的規模,形成了一個龐大複雜的資本網路。
  (1)臺灣對大陸投資:到2001年底,據臺灣官方統計,臺灣對大陸的投資額累計為199億美元,按大陸統計,臺商對大陸的投資協定金額累計為547億美元,實際投資額累計為293億美元。但臺商對大陸的實際投資金額大於兩岸官方公?的數字。臺灣“財政改革會”的研究認為,到2001年底,臺商到大陸投資的正式統計加上經美國、香港或免稅天堂等第三地赴大陸的投資金額,估計達800億美元。臺灣《中國投資》雜誌估計,臺商對大陸的投資達1000億美元。臺商對大陸的投資金額被認為應超過官方統計數,主要是因為臺商還以開曼群島與維爾京群島紙上公司的名義對大陸投資。
  (2)臺灣與香港的相互投資:臺灣官方統計,到2001年底,臺灣對香港的投資金額累計為12.2億美元。但民間估計不同,一般在20億到50多億美元之間。據臺灣“經濟部投審會”網站資料,臺商在香港直接投資的企業有1900家,投資金額21億美元。但紙上公司達1.8萬家,在港臺商總數達2萬家。同期,香港對臺灣的投資金額累計為37億美元。
  (3)香港與內地的相互投資:香港是內地最大的境外投資地區。1979年到1996年,香港對內地的直接投資專案超過16萬個,協定投資金額為2618億美元,實際投資金額達993億美元。估計到2001年底,香港對內地的投資專案超過18萬個,協定投資金額超過2500億美元,實際投資總額達1800億美元。
  內地對香港的投資額有多少,沒有一個準確的數位,各種報道差別甚大。有香港媒體報道,據有關方面的不完全統計,目前每年流入香港證券市場的內地資金在10億至20億 美元之間,自80年代以來,估計內地流入香港的資本已達500億美元。據大陸媒體報道,在香港的大陸企業有2000多家。
  由於各方統計不一,臺灣、香港與大陸之間的相互投資總額無法得到確切的數位,但保守估計,相互投資總額累計達3000億美元。這種相互投資的背後,就是臺灣、香港與大陸之間的合作與共同發展,從而形成臺灣、香港與大陸的經濟發展鏈。一年之內的直接投資流動量超過250億美元,加上貿易支付金額與間接證券投資等,年資金流動量達1000億美元。
  (三)人員相互往來(人流)。香港、臺灣與大陸之間經貿關係的發展,必然伴隨著人員往來的增加,從而形成一個巨大的旅遊與消費市場,進而帶動中華經濟區的繁榮。目前,中華經濟區內年人員流動量超過8000萬人次。
  (1)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人員流動: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人員往來一直就很頻繁,但早期主要是探親訪友,現在則主要是商務往來與旅遊人口的增加。目前,內地是香港最大的旅遊客源地與旅遊消費來源地,2001年,內地至港旅遊人數達445萬人次,為香港帶來的經濟效益達230億港元。香港同胞更是內地最大的旅遊與商務往來客源,2000年,前往內地的香港居民首次突破5000萬人次,2001年達5200萬人次。
  (2)大陸與臺灣之間的流動:海峽兩岸之間的人員往來特別是臺灣同胞赴大陸的人數成倍增長。依北京國家旅遊局統計,2000年,臺胞赴大陸旅遊人數超過300萬人次,2001年達344萬人次,1988年到2001年底累計達2380萬人次。相對的,在臺灣當局的限制下,大陸同胞赴臺人數較少,每年只有數萬人次,到2001年底累計有72萬人次(臺灣統計)。一旦臺灣當局開放大陸民眾赴臺觀光,兩岸之間的人員流動規模會更大,對臺灣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在一般民眾觀光與往來之外,兩岸人才流動成為新的趨勢。據2002年5月臺灣1111人力銀行發?的一項調查,目前有25%的民眾願意赴大陸工作,未來更會有近4成民眾到大陸工作。香港一家公司的調查顯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成都、西安及杭州8個城市共計513家聘有海外人才的企業中,臺灣專才?了海外員工的20.7%,兩岸人才流動已成為中華經濟區內新的發展趨勢。
  (3)臺灣與港澳之間的人員流動:由於香港與澳門在中華經濟區內具有重要的仲介地位,臺灣與港澳之間的人員流動增長迅速。依臺灣方面統計,2001年,臺灣民眾赴港人數達242萬人次,為港帶來的經濟效益達107億港元;香港旅臺人數則相對較少,為53萬人次。臺港相互人員往來數量近300萬人次。臺灣與澳門的人員流動尤其是臺灣赴澳人員增加迅速,赴澳人數從1995年的不足4萬人次因兩岸經澳門的空中航線開通而迅速增加到2001年的117.5萬人次,對澳門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人員的相互往來增加,不僅帶動了旅遊業本身的發展,也促進了商業的繁榮,交通的發達,更增進了區域內人民的感情,為經濟一體化發展創造了條件。
  另外,中華經濟區內,還有龐大頻繁的資訊流,即通信、通電、電子郵件與網上商務等資訊交流。
中華經濟區內經貿關係
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
  中華經濟區內相互關係的發展,是由下面多種因素推動的。
  (一)臺灣、香港與大陸的經濟互補性所産生的投資與貿易效果。資源、市場、資本、人力、技術與資訊的互補性促進臺灣、香港與大陸之間經濟聯繫的加強及産業的分工合作。大陸改革開放後,香港資本進入內地投資發展,很快在珠江三角洲與香港之間形成“前店後廠”式的經濟分工發展體系,成為帶動兩地經濟發展與香港經濟轉型的重要推動力。這一分工合作進而由珠江三角洲向內地大部分地區推動,合作領域與範圍擴大,層次提高,從而使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進一步密切。臺灣商人也在80年代中期開始突破重重障礙,通過香港進入大陸,尋求資本出路與企業發展,從而加速了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大陸與臺灣加入WTO後,因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將進一步加速區內資源的重整與經濟的發展。
  (二)香港在這一區域內獨有的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與資訊中心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香港扮演臺灣、香港與大陸經濟融合與一體化的仲介角色,因此有人稱香港為“華人經濟首都”。香港不但吸引全球的資本流入,更成為臺灣與國際資本進入大陸的通道,也成為大陸籌措資金與進入國際市場的大門。所以,香港不僅是內地經濟國際化的前沿與拓展國際市場的窗口,也是中華經濟區域化、一體化發展的橋梁。
  (三)大陸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與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形成龐大的市場引力。中華經濟區的出現與經濟整合發展,主要是大陸改革開放與經濟迅速發展的結果。大陸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不僅大規模的建設創造了許多商機,而且人民消費水準的大幅提高創造了巨大的市場,加上龐大的人口規模,對資金充足與具管理經驗的臺灣與香港企業形成巨大的引力,從而推動了港澳、臺灣與大陸經濟的相互合作與發展。大陸仍有10多年的高速增長期(以年平均增長率在7%以上為標準),發展潛力大,仍是推動中華經濟區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入世後,大陸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將加速香港、臺灣與內地經濟的整合。
  (四)香港的順利回歸與市民對祖國的高度認同對兩岸關係産生良性影響與互動。香港回歸,使香港經濟脫離西方經濟體系融入中國經濟體系,不僅加快與內地經濟一體化進程,也對臺灣從經濟上回歸中國經濟體系有推動作用。目前,香港與內地建立更緊密的經貿安排已開始推動,海峽兩岸之間建立新的經濟合作機制也在入世後成為新的趨勢,這必將促進中華經濟區內經濟整合與相互關係的良性發展。
  (五)國際經濟一體化、區域化的發展。中華經濟區這一概念的出現本身就是80年代以來全球範圍內經濟區域化與一體化發展的結果。如今,全球各地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不同範圍與區域的經濟圈或集團。在這一國際經濟區域化、集團化發展大潮下,必然會推動臺灣、港澳與大陸之間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當然,中華經濟區一體化的發展,仍存在諸多障礙。最大的障礙是臺灣當局的分離意識及對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限制。
中華經濟區的資本融合
與經濟一體化發展
  由於資本沒有階級屬性和無國界、區界及滲透力強的特性,資本融合在中華經濟區發展與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地位與作用。中華經濟區內相互經濟關係的發展,又會進一步加速資本的融合與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目前,中華經濟區內資本的融合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相互直接投資導致的資本融合。臺灣、香港與大陸資本的融合,最重要的就是通過投資形成的結合。臺灣、香港與大陸之間的相互投資促進了資本的流動,加深了臺灣、香港與大陸經濟體之間的內部聯繫。
  目前,儘管臺灣對大陸資本的流入加以嚴格限制,但在入世後有所放寬,政策上已允許大陸持股超過30%的外資企業到臺投資,?開放大陸資本投資島內不動産及58項服務業(預計2002年內就會公開實施時間表),大陸資本進入島內必將成為趨勢。況且,大陸資本與香港資本及國際資本已逐漸融合在一起,港資、外資對臺投資,就很可能已經包括了大陸資本。大陸臺商再回臺投資使“陸資”的界定更難。這種資本流動趨勢未來會越來越強,將會使兩岸及港澳之間的資本相互滲透更為深入。
  (二)臺灣、香港與大陸企業在香港上市所産生的資本融合。在國際經濟一體化與金融聯繫日益密切的情況下,很難阻止或防止證券資本或投機資本的流動。臺商在大陸的投資,對臺灣、香港與大陸之間經濟的相互聯繫起到了推動作用。一些臺資企業在大陸或香港發行股票,實現股票上市。這種上市公司,其股權在臺灣、香港與大陸甚至世界範圍內發生轉移使得臺灣、香港與大陸的企業相互持股,其資本與經濟利益完全結合在一起。這種資本的相互滲透,很難將臺灣、香港與大陸之間的資本區隔,使其經濟關係更加密切。
  大陸臺資企業在香港上市發展迅速,對加速臺灣、香港與大陸資本與經濟融合作用甚大。1992年以來,已有約20家大陸臺資企業在香港上市,包括裕元工業、港臺集團、信星鞋業、良興集團、永恩國際、頂益集團、大福國際與唯冠電子等。最近,象成霖、建大、巨大、久津、櫻花與百和等臺資企業積極準備在大陸與香港上市。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進一步加強大陸資本與港臺地區資本的融合。內地企業及許多駐港中資企業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籌措大量資金,香港被認為是未來“中國的華爾街”。自1993年第1家H股公司(青島啤酒)在香港上市,到2002年5月底,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各類內地公司已達150餘家,到2004年4月,這些公司總集資達7000億美元,?同期香港市場集資總額的六成以上。據報道,90年代以來,具有中資背景的H股(經中國證監會審批獲准在香港掛牌的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與紅籌股(由中資企業直接控制或持股超過35%的上市公司)在香港資本市場掛牌集資超過2431億港元,股份配售資也有1033億港元,目前這兩大類股?香港交易金額合計達1.62萬億港元(到2002年3月底),?香港股市總值的四成。香港投資推廣署署長盧維思表示,香港是內地企業最理想的海外融資市場,至今已為內地企業籌集超過800億美元資金。
  (三)與大陸經濟發展有關的臺灣、香港與大陸證券領域的滲透與融合。隨著臺灣、香港與大陸經濟關係的增強與發展,與大陸市場、投資及中資相關的股票與基金不斷涌現。“中國概念股”、紅籌股、H股與“大中華指數”等均是包括大陸、臺灣與香港在內的中華經濟區發展的産物。在大陸投資的臺灣上市企業在島內形成“中國概念股”,標誌著臺灣證券市場的變動不僅受大陸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而且“中國概念股”已成為臺灣證券市場一個新的重要指標。
  同樣,香港的紅籌股,也是中資企業與中國資本影響的結果。香港中資上市公司的紅籌股逐漸成為香港股市的主力,扮演穩定股市的角色。香港恒生指數服務公司自1997年6月16日起以32家香港中資企業股價變動為基準,推出“恒生香港中資企業指數”,從而掀起一股“中國概念股指數”的風潮。隨後,里昂證券公司也宣?,將推出反映中國概念股走勢的“大中華指數”。該指數共選定60家成份股,包括大陸B股、新加坡股市、臺灣股市、香港紅籌股、中國概念股和H股。其中在香港上市的臺資企業裕元工業、頂益集團兩家公司及15傢具“中國概念股”的臺灣上市公司均成為該指數的成份股,進一步實現了臺灣、香港與大陸上市企業資本的融合。“怡富全球龍揚基金”以大中華經濟區內最具成長潛力的股票為投資標的,包括投資在臺灣的中國概念股、於第三地上市的大陸臺資企業(如旺旺、頂益等)、深耕大陸的香港集團股(如太古集團、和記黃埔)、與大陸關係深厚的香港紅籌股(如中國遠洋航運集團)以及投資在中華經濟區的全球性跨國企業,是一兼顧全球所有中華經濟區相關股票的投資基金。
  (四)臺灣、香港與大陸金融業的合作與相互往來關係的發展將進一步促進資本的融合。內地與香港的金融關係日益密切,?正走向聯網。香港成立的銀行同業結算體系已與內地類似的系統銜接;匯豐銀行的自動櫃員網路已與上海和廣州的中國工商銀行網路聯網。1997年1月,深圳“金融聯網”ATM網與香港“銀通”ATM網對接,香港的“銀通卡”可以直接在深圳消費用款。1998年1月,深港開通港幣支票單向交換,香港出票人簽發的港幣支票可以在深圳流通使用。據估計,目前每天有4000萬元的港幣流入深圳,到今年5月底,深圳一方就處理港幣金額350億元。經國務院批准,2002年6月22日起,廣東與香港之間正式開通港幣支票雙向聯合結算業務。屆時凡符合條件的香港、廣東兩地出票人簽發的港幣票據可在兩岸流通使用,從而使粵港兩地提出的貨幣支票到賬時間由原來的7-14個工作日縮短為2個工作日。粵港港幣支票雙向流聯合結算開通後,經批准的廣東企業可以在現有的港幣結算賬戶中選擇一個帳戶作為對港幣簽發支票的帳戶,由國家外匯管理局根據企業年進口量核定每月支票支出的限額,最高為600萬元港幣。
  臺灣銀行業近年來積極在香港設立辦事處或分行,到目前已有10多家分行與辦事處。而且,仍有多家臺灣銀行正計劃在香港設立新據點。香港的臺資銀行在促進海峽兩岸金融與經濟合作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臺灣的證券商也紛紛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以解決臺商面臨的資金調度問題。到目前,京華、群益、賓來、金鼎、元大、建弘等臺灣知名證券商已在香港設立據點。2002年6月,在香港已有12家證券分公司的臺灣證券商京華山一證券集團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重點開拓中華經濟區內的證券市場,計劃在2002年內安排以大陸企業為主的10至15家企業在香港主機板及創業板上市。近兩年來,兩岸之間的金融交流與合作步伐加快。目前,大陸已有10多家臺灣證券公司,有4家臺灣保險公司的辦事處,2家臺灣銀行辦事處,兩岸之間的直接通匯即將實現。
  臺灣、香港與大陸經貿關係的發展會進一步推動金融業的相互往來與合作,?加深資本的融合,從而推動臺灣、香港與大陸經濟區域化與一體化的發展。
  總體而言,香港與澳門回歸中國後,港澳與內地經濟的一體化會進一步加強,也同時通過港澳的仲介推動臺灣、港澳與大陸的經濟交流與合作,中華經濟區的融合會進一步發展。未來臺灣、港澳與大陸之間資本、貨物、人員、資訊的相互流動會大大增加,經濟區域化與一體化在21世紀將得到新的發展。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